2016——书法无“穷”
■本报首席记者 蔡树农
■本报首席记者 蔡树农
2016年中国书坛平静但不平凡,官方活动相对减少民间书法活动并未降温。
由于近30年书法热的持续高涨,书法已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书法已经成为最享有全民意义、世界声誉的中国文化活动之一,从上至下,从老到小,无不以会写书法、能欣赏为乐,当然,如果能成为书法家那更喜上加喜。2016年11月的全国第10届文代会上,书法界代表比例之高为历届之最,而且有比较年轻的代表还被选上中国文联委员,如中石油书协代表于恩东、中国书协代表周祥林等,这在以往是闻所未闻的;江苏、上海、河南代表团都有书法代表五六人,过去亦不曾见过。书法活动的影子,从边疆哨卡到G20杭州峰会,各以自身的方式熠熠闪光。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张海继续把他的“追梦之旅”书法展办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书协副主席孙晓云在江苏美术馆“不忘初心”办书展,连80岁行事低调的学者型书法家章祖安也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办了“含弘光大”书法展并举行学术讲座。中国书协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的国学书法讲习班依旧高规格、高要求开班,由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管的“翰墨传薪——苏州‘牵手西部’书法人才研修班”受到追捧,书法公益讲座在全国多地持续开讲,少儿书法学习热经久不衰,浙江书协倾力打造书法村,中国南京书法研究生教育论坛,大学书法研习日趋流行,中国美院教授王冬龄把现代性的草书创作搬到故宫太庙进行,岳麓书院副院长陈松长、北京书法家朱永灵联手把“秦帛汉简”书法展示到韩国大学校园、旭宇书法艺术馆在河北大学落成、当代书法研究院在山东临沂的创设……此外,有关篆刻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西泠印社、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中国国家画院中国书法篆刻院、南京印社、东吴印社、沙孟海书学院、昌硕印社、韩天衡美术馆、万印楼等等风格特色不同的篆刻展览、出版、研讨此起彼伏。西泠印社出版社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海外篆刻艺术推广(日本)展获得圆满成功。“大美篆刻”诞生了篆刻衍生品概念,“篆物铭形”引发了对图像印、域外高古印的兴趣……对篆刻之花的浇灌起到了甘霖效应。中国印学博物馆的新莽时期封泥展暨学术座谈会,浙江博物馆推出的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篆刻书画展的稀罕性吸引大量外地观众来杭州观看。朱培尔、曾翔、邹涛、李逸之、叶青峰等篆刻家对佛像印进行了有益探索,张耕源、彭大馨等则对当代肖像印创作继续充满热情。
2016年已过,大多数人对这一年进行总结。某网红自媒体就推了一篇关于2016年度词汇的文章,通篇只说了一个字——“穷”。有分析文章指出,在大多数人盲从大流的年代,我们穷不是生活贫乏而是品位贫乏,穷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拥有太多,穷是审美无趣,是毫无自我。
书法界也要警惕“穷”的入侵,书法家要自觉抵制穷的污染,不能让书法陷入穷的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第10届文代会开幕式上强调:“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应该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中国文化艺术形式里,书法特别注重人品,“字如其人”,“书如心画”,千年以来一直不曾忽略过对书法家个人品行的推崇,对“变节”“贰臣”“奸臣”等尤其敏感,字以人重,相沿至今,欣赏书法自然而然会体察到书法家除了技巧之外的学养、阅历、职业、品格、书卷气、庙堂气、山林气、江湖气、蔬笋气、贫寒气等等,真的会在字里行间隐约存在,想掩饰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学习书法的好处是我们能触摸到中国博大精深、几千年延承不断的文化体格的精神气象,“心正则笔正”,正大气象始终是中国书法的主流,未抛弃实用前提的中国书法即使有了草书也没有进入乱象,有序的法则紧紧相随。中国的书法现代化从日本传入的道理大概就在这里,因为中国书法家对过于“出格”的事不抱兴趣,也缺乏土壤。
“强基固本,守正求新”,随着书法逐渐进入中考、高考,书法对中国国民素质提升大有裨益,如何学习书法,端正学习书法的态度,营造良好的学习书法的氛围是我们首先要面对的。在这方面,2016年的中国书协减除商业性展览后,面向基层,面对问题已经作出了许多积极的表率。韩愈《进学解》:“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书法学习是一个漫长过程,涓流成海,积少成多,不忘初心,坚持不懈,书法之花便会红艳艳地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