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评论

《书画鉴真与辨伪》有感

  《书画鉴真与辨伪》有感

  文/樊祎雯(北京)

  记得几年前,曾读过一本书《书画鉴考与美术史研究》(朱万章著,文物出版社,2011年),里面的《“克隆”绘画鉴考》系列,颇有意思,整本读下来,给我的印象是,书中每篇文章篇幅不大,却颇有见地,写书之人有扎实的史学功底,且有丰富的博物馆工作经验,能把问题说得很清楚,并且交代得很周到。

  没过多久,竟然就在馆里见到书的作者——朱万章老师了,本人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学识渊博,任何事情都能说出来龙去脉。而且,也很谦虚,从不以前辈自居,虽然工作繁忙,事情众多,但他却能安排得当,身上却没有现代人的那种急躁,对我们这些晚辈请教问题都耐心谦虚,从不敷衍。这大概就是现代君子之态吧。

  我和朱老师因书结缘,当他说起让我校对书稿时,我欣然接受。自己更多地把这看作一个学习的过程。书中系统地呈现出了书画鉴定的方方面面,也贯穿着朱老师一直以来所秉持的原则“辨伪易,鉴真难”,并结合当下语境“轻易定作品为赝品或存疑的做法”发表了对“眼界的严与宽”的看法,带给我们很多思考。

  另外,相比其他鉴定书籍,这本书的特色是材料新、鲜活、生动、真实。书中所引书画作品非众所周知者,作者对其重新审视与定位,值得关注。本书深入浅出,文中有很多生动的例子,如苏庚春先生抢救国宝的几个小故事,就很传奇,这些如果不是书中记载,或许就会被遗忘,抑或仅留下一个标题和画的名字。朱老师是个书画鉴定方面的有心人,还体现在他收集抢救相关材料上。一次吃饭时,听他讲起写苏庚春先生与一些大学问家通信的故事,这部分的信札,就是苏先生过世后,他从家属要扔掉的东西里抢救出来的,据说,尽管如此,还有一麻袋的材料散佚了。从书中得知,他的老师苏庚春先生有将鉴定心得记录在纸的习惯,朱老师更是继承了这一好习惯,一次聊天中他说自己会每天睡前写日记,记录一天所做的事情,也会写些心得体会。在广东省博物馆的时候,每天都会见到拿各种东西去鉴定的人,中间有很多有趣的事情,他都记录下来了,并颇具规模。

  此书是朱万章老师多年积累与勤勉的结果,将自己历史学、书画鉴藏史、前辈鉴定家口传心授的求学经历、博物馆工作的经历与多年的研究成果相结合,构筑自己的理论体系,并将自己对书画鉴定的思考与定位融入其中。朱老师与前辈鉴定家一脉相承,书中亦可窥见前辈影踪,将书画鉴定学科科学化,一直以来是前辈们致力之处,路漫漫,其修远,吾亦将上下而求索。


美术报 评论 00020 《书画鉴真与辨伪》有感 2017-02-04 美术报2017-02-0400032;美术报2017-02-0400034 2 2017年02月0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