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情感
文/尚辉(北京)
人民的情感
文/尚辉(北京)
对艺术与生活审美关系的不同解答,或许正是形成艺术史内部矛盾运动并引擎其向前延展的关键性命题。中外艺术史大多都经历了宗教美术、宫廷美术、贵族美术和世俗美术这几个阶段,而这几个阶段所呈现的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也显示出极大的差别。不能简单地说宗教美术、宫廷美术、贵族美术所描绘的生活和现实无关,但那些现实肯定不会以民众生活的现实为主要的表现对象,而历史只有演进到普罗艺术阶段,美术作品才能真正地聚焦社会最大多数人的民众形象,并以民生作为艺术关切的命题,艺术与生活才具有了现实主义的审美关系。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其实就是在大众艺术阶段让艺术如何能够更切近对于民生现实的关注,并以人民的思想情感来铺垫艺术作品的精神基调,真正为人民而歌为民族而写。
对艺术与生活审美关系的不同解答,或许还决定了每位艺术家的审美向度。“为人生而艺术”和“为艺术而艺术”这两种艺术价值取向,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始终成为中国艺术家面对社会与面对艺术而必须进行的一种选择。当艺术史演进到现代主义时期,人们看到了艺术语言变革对于艺术史的价值,这促使许多艺术家专注于工作室内的艺术实验,似乎个人风格的形成与艺术流派的演变都来自对于艺术史本体的研究与探讨。当社会动荡、形态转型、阶层划分波及这个社会每个民众的生存时,艺术的终极价值也便凸显而出,艺术表达什么与怎样表达一样,成为艺术本体不能被剥离的另一个重要命题。对于每位美术家来说,艺术创作与现实社会构成的关系和艺术创作与艺术史构成的关系变得同等或更加重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其实就是倡导美术创作在研究艺术史的同时,不离不弃对人民现实生活的贴近,以关切人民大众的思想情感作为艺术变革的内核与个性追求的酵母。只有不断地呼吸到现实的气息,不断地汲取到生活的阳光,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选自2016年11月《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