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业心态应袪“趋同”
■陈航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从现象上看可谓严峻,似乎求学的时速永远追不上社会对人才门槛的增高。我们细细考察,大学生毕业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原因复杂,涉及太多的因素,单从哪一个方面都不能根本解决。
而我在高校执教多年,发现除了上述客观存在,大学生的主观意识也一定程度地加剧了这一现状,因而笔者认为如果就业难的客观现实不能改变,那么可以尝试改变主观上的认识路径与方法。在与毕业生的交流中,我发现一种焦虑情绪普遍存在,当初踏人生路,对即将到来的生活艰辛又往往认识不足,多希冀较高,不仅对于职业的“舒适度”期盼较多,包括薪酬待遇、工作性质等,甚而对工作生活地域也有苛求,这样的择业心态还有很大程度的趋同性;其实从全国来看,越是“趋同性”所指向的地域,越是经济发达交通便捷之地,而越是发达便捷,又越是处于效益至上而精以用人的现代业态,使求职人才流的高密度汇集与岗位的高度缺乏总是并存,矛盾尖锐。
我想说,可能一种对人生价值实现途径的相对片面化认知或希望短期内即获得立竿见影的现实实现,使毕业生们对未来生活选择取向单一化,生活在相对“发达”地区或者到“发达”地区去发展,成为一种理想状态或“混得好”的简单逻辑。在这个“拥挤”的历史时期,有智慧的毕业生恰恰应袪“趋同性”,用逆向的思维去解决人生的问题。
这样的思考可有两个角度,一是自主创业的特色性选择自不必说,而关键在于后者:即价值实现的多路径考量,我举一真实事例:一位西南地区的中国画硕士毕业生,毕业后首选去了发达地区浙江,而浙江人才“挤挤”,费很大劲才挤进一所地方中学做美术教师,这离一心想发展自己中国画事业的理想相去甚远,半年后这位硕士生辞职毅然去了新疆,得到了很好的机会进了乌鲁木齐一所大学执教,一年后便获批首个国家级课题,接着又有了出国做研究的机会。新疆天地广阔,有太多的发展空间与资源,几年过去,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加之学校的重视与美术界的培养,得以脱颖而出,成长为新疆美术界一位突出的青年才俊,以此为基础进而进京求学,已具有的工作经历与良好的创作与研究积淀受到导师的赏识,攻取了博士,再到博士后直至今日,脚下的路越走越宽,天地越来越大……这样的真实事例还能举出不少。
就业之路千千万,而仅从以上事例分析,至少有如下两方面的可以带给毕业生以启示: 一、在今天“北漂”与“东南飞”的毕业生大潮下,“逆流而上”反而能为自己人生的早期起步带来契机;不随大流反而能赢得更多的资源与肥沃的土壤供自己成长,既利国家也利个人。 二、宁为鸡口不为牛后,人才“挤挤”不如广阔天地,看似不够“繁华”,不够“中心”,实则网络时代,虽处鄙亦可知事天下,而相对低成本的物质环境,可使青年时期有更多的注意力、精力用于事业磨砺,反而加速了人生的早期增长。故而远离喧嚣、逆流以动、胸怀大志、广闻博见、体味寂寞、厚积薄发,不汲汲于繁华,不沉溺于人事,其实人生处处有精彩,处处是舞台,趁着“涉事未深”,磨砺一个强大的能力与心智以为未来计,或许是今天毕业生初踏人生路,面对就业抉择的一个更好的思考向度与立足点。
(作者为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