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崇高礼赞
——退休将军马以芝和他的《书法之歌》
■本报记者 刘一丁
(一)
2006年10月,当少将马以芝从浙江省委常委、浙江省军区党委书记、浙江省军区政委的重要位置退休的时候,他为自己的新生活选择了书法这一良师益友。
马以芝是在小学的描红本上对书法产生兴趣的。他出生在山东淄博,那时候,家里穷,买不起毛笔,他从母亲做的冬衣里抠出一些棉絮,扎在小木棍上,蘸着墨水写字。有一年春节,马以芝省下父亲给的买鞭炮钱,买来红纸,再用自制的棉絮毛笔书写了一副春联,贴在自己没有大门的小院土墙上。贫穷的马家顿时现出勃勃生机,春意盎然。马以芝至今记得,不识一字的奶奶蹒跚地走到土墙前,双手一遍又一遍抚摸着孙子为家里写的春联,幸福地泪流满面。小学4年级的马以芝就这样完成了他的第一件书法作品。
1964年,初中毕业的马以芝应征入伍,从此戎马倥偬,只能偶尔抽空研读名家字帖与书论,在心里默默勾勒汉字的一笔一画。在部队,他就是这样练习书法的,而这些书法专业资料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自己在军事领域的提高。参军43年,马以芝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不断上进,先后从战士晋升为班长、报务员、司务长、副政治指导员、师保卫干事到团副政委、团政委、坦克师政治部主任、师政委,安徽省军区政治部主任,福建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浙江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1999年7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作为一名高级干部,退休之后的马以芝完全可以衣食无忧,颐养天年,但他却不忘初心,提起毛笔书写。那时,马以芝师从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书法家马世晓,并向天台郑秉昌潜心学习书画,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把悠闲的退休生活过成了艰苦的学生生活。名师出高徒,通过近10年的研习,马以芝的书法造诣突飞猛进,令人刮目相看,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将军书法家”。许多人慕名前来求取墨宝,个个满意而归。马以芝从不收取所谓的“润笔费”,他说,能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人民服务,这是天大的幸福。
马以芝在学习书法技法的同时,深入研究了书法理论。中国有“书画同源”之说,于是,他在练习书法的同时将国画技法一并攻下,他是用心去感悟和热爱书画、探索书画真谛之人,可亲可敬。这些年,马以芝甚至还撰写了10余万字的文章、诗词、歌赋发表在国家和省级报刊上。生命中的又一次青春之花在他的60岁之后绽放了。
(二)
2015年3月的一天 ,为纪念马世晓先生逝世两周年,杭州唐云艺术馆举办了“马世晓先生暨学生书法作品展”。在开幕式上,有“香港一代笛王”之誉的郑济民以马世晓书法弟子的名义,演奏了他为怀念恩师而创作的《空山忆故人》。亲临现场的马以芝心潮澎湃:那沁人心脾的音乐旋律与马世晓的草书节奏相得益彰,美轮美奂。原来,音乐与书法是如此相通。他在心中不断念叨着:书法、音乐;音乐、书法。这种思绪的波澜,让他荡漾在真、草、隶、篆、行五种书体中,找寻着记载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标志。
马以芝决定要写一首歌,为中国的书法艺术写一首歌。
想到这里,一句句歌词春潮般地涌向脑海,马以芝迅速把握住了灵感的呼唤。当天夜里,他就将初拟的歌词以及为书法写歌的想法告诉浙江大学原党委书记张浚生,告诉了郑济民,告诉了马世晓先生的夫人马亚祯等人。大家闻讯都很兴奋,感到这是一件极具创意的事,创作一首歌唱书法的歌刹那间成了许多人共同的心愿。
那些日子,马以芝处于痛并快乐的精神状态。从仓颉造字到文字的形成发展,以及洋洋大观的书法艺术,他反复地思索汉字与书法联结的本质特征、规律。历代书法名家的经典一一呈现在他的眼前,蔚为壮观。马以芝深深体会到,写出一首歌唱书法的歌词实属不易,因为书法延续几千年,不同书体不同风格的作品争奇斗妍,这方面的论著也是浩如烟海。况且因为时代的不同、地域的不同,书者、观者的文理差异等等,也有许多见解上的不同和差异。真、草、隶、篆、行的书体也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技法练习,继承传统与创新都有许多的见解。在简要的几段歌词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把书法最本质、最有特点规律的东西提炼、归纳出来,而且还要用易懂易记又形象的语句表达出来。
进入歌词的正式创作阶段,马以芝调动了自己在部队和地方的文化艺术人脉资源,集思广益。他将写出的歌词分发给大家,利用各种方式交流讨论,反复推敲,终于“文理畅达”,大功告成。
铺开洁白柔绵的宣纸,提起饱蘸水墨的羊毫。传承华夏文明的汉字, 鲜活的精灵耀然生发。
啊……啊……!
千秋文字史,篆隶真草行。在黑与白的世界里,把悲喜融化,将爱恨挥洒。点与线编织着世界博大,形与神展示着生命芳华。
阳刚苍劲,温柔俊雅。
文理畅达,美哉——书法!
心灵在起舞,精神在驰骋。
蓝天作纸、大地当砚、海为墨、心是笔。宇宙翰墨香,华章映彩霞。
壮哉——书法,美哉——书法!
(三)
当人们纷纷赞扬这首《书法之歌》的时候,马以芝谦虚地说:这短短的几段歌词,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充分反映人们对书法的热爱,期盼有首唱书法的歌。
读了马以芝创作的《书法之歌》歌词,从事音乐创作30余年的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翁持更用了3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形象、生动、简约。他认为,书法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个很重要的符号,歌词把书法最本质、鲜明的特点写出来,有很深远的历史追溯、有很大的空间。书法承载着书者喜怒哀乐的情愫和文理因素,它不仅是形式上的造型视觉艺术,还具有诗的抒情气质,蕴涵着瞬间的动态美,充盈着音乐的精神,是和音乐相通的。
翁持更接受了为《书法之歌》谱曲的邀请,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精心构思,不断琢磨。他决定采用男(女)高音独唱和背景伴唱的形式,用钢琴和传统民族乐器伴奏,既有西洋乐器,又有与书法古典之美相契合的民族乐器,把书法的古朴高雅与勃勃生机烘托出来,展现国粹的魅力。同时,考虑到男(女)高音独唱的曲谱,难度大,适合专业人士唱。翁持更又创作了歌谣版,适合大众唱的曲谱。他还注意到目前许多中、小学增设了书法课程,各地还办了少儿“书法兴趣班”,于是,在歌谣版的基础上又创作了一套适合青少年唱的曲谱。让大家在吟唱中体味书法的真谛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六易其稿,《书法之歌》终于成为一串串悠扬的音符跃然时空。
2015年12月,《淄博晚报》等众多报刊连续报道了人们热情传唱《书法之歌》的消息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反应。
借助新媒体的翅膀,《书法之歌》迅速传播。著名油画家、浙江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肖峰听到《书法之歌》后非常激动,亲笔著文《贺<书法之歌>诞生》,向马以芝表示祝贺。肖峰写道:
读了马以芝同志作词的《书法之歌》及其文论《<书法之歌>是怎样炼成的》,振奋不已,感慨万分。为我军具有这样文采的将军而高兴,它证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威武之师、仁义之师,更是文明之师。文韬武略,人才万千。翻开数千年中国书法史,军中书法大家如云,王右军、颜鲁公……岳飞的《满江红》,曾激发一代热血男儿“精忠报国”,成为捍卫民族生存的战歌。
《书法之歌》将数千年中华国粹——书法,推向时代新天。歌其意、咏其魂、唱其志、抒其情、展其貌、传其神、探其艺、求其美。陶冶人们性情,唤起人民高尚情操,燃起大众心灵火花,为振兴中华的中国梦而奋进。
马以芝说,我们是有强烈自尊、自豪、自信的人。书法这一国粹已经浸透在血脉中,如同生命一样珍贵。中国的汉字,五千年演变成现在使用的文字,是人类的瑰宝。是最大、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是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和依托。要让每个中国人认识到这一点,去珍爱和享受这笔无价的精神文化财富。
豪气清风满乾坤,千载书法有歌唱。马以芝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在他从军队领导岗位退休10年的时候,以一首响亮的《书法之歌》完成了他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崇高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