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美育

关联·互动

拓展美术教学方法

  当博物馆资源融入高中美术课程时,其实已经将经典的艺术资源与学生的审美感受、审美发现以及审美创作相互融合,打通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屏障,实现了新的教育方式的转变,突破了传统的美术教学形式。这种建立在学生审美体验和艺术文化情境相融的艺术学习,有利于学生与艺术的无界互动。

  走进全息场景——改变学生关注艺术的视角。教科书中编排的美术作品(民间艺术、民居建筑、艺术品)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只能给学生二维平面的感受,课堂教学的效果无法与让学生置身于这些自然景观、文化遗存的现实情境中相比,难于发掘其文化内涵,课程的拓展受到限制,宽度不够。而博物馆的作品呈现则很好地营造了一个艺术关联场,在形式、情感、符号、情境等元素上进行关联、整合,形成一个交响的审美心理观照的全息空间,为学生对艺术作品的体验、沟通提供了多维化的空间视角,有利于实现审美体验的个性化目标。近年来上海博物馆举办了许多大型艺术珍品展,有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的“从提香到戈雅”、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藏品展、中日书法珍品展等,展出作品多是各国著名博物馆的珍宝重器。类似这样的展览是极为难得的学习机会,本人适时地把每一次大型展览都向学生作了大量的宣传讲解,经常有我们的学生成批去参观展览,走近原作的心情与看印刷品的审美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学生在参观日记中写道:“我们屏住了呼吸,画中凝重迷人的色彩,散发着浪漫灵魂的气质,坚硬细腻的质地积淀着古老岁月的沧桑……”,他们不再百般依赖快餐文化,他们的心灵变得充实起来。走进博物馆,我们的课程不再狭窄,甚至会因此而走向全新的教育境地。

  统摄全程艺术——改变学生的解读形态。博物馆中的每一件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能在艺术长河中找到“她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这样的关联,而博物馆中的作品就能建立这样的艺术发展过程,统摄作品发展的全程,这是其他形式无法比肩的。进入博物馆的艺术场景,可以改变学生解读作品的心态、形态,关注于作品的元素建构、关注于作品左右的连通、关注于作品背后的文化和人文,博物馆的历史遗存渗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我们在博物馆中进行作品赏析,其实已将学生置身于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学习、发现和鉴赏,可以让学生讨论、展示、收集,统摄获得的审美信息,关联自己独特的体悟,实现审美感知的新构建、审美表现的新创造。

  建构全新思维——改变学生审美获得的途径。为了捕捉记忆,很多人进博物馆就开始拍照留念,但是大量的摄影却会剥夺我们欣赏作品的时间和情趣,如果能带笔记本将令自己特殊的感动记载下来,那是值得推荐的好办法。利用博物馆资源,优化高中美术课教学,以视觉思维的发展为基点,建立学生获得审美素养的新途径。


美术报 美育 00013 拓展美术教学方法 2017-08-05 美术报2017-08-0500024 2 2017年08月0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