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62版:专版

文章导航

品洪世清的中国画

  品洪世清的中国画

  ■邓白

  我很高兴为洪世清先生的画集作序,因为:在我国当代艺术家中,能像他那样集多种专长于一身且又都有突出建树者,确实很少;在商品经济的时代里,像他那样,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不从流俗,执着地献身于艺术者,更是寥若晨星;而发弘愿,走天涯,历寒暑,冒生死,继秦汉往哲,续石刻绝学者,则所见仅有洪世清一人!

  洪世清先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一九二九年生于福建晋江安海,父以卖果为业,家境贫寒。世清少有异禀,劬学嗜古,十八岁负笈北上,初欲报考杭州国立艺专,因考期已过,经潘天寿先生介绍至上海美专,从刘海粟先生习绘画,从李健先生治篆刻。为维护生计,挂牌鬻印为勤工俭学。一九四八年肄业返闽从教。一九五一年再度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专攻绘画,以其发愤钻研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协同张漾兮先生创建版画系,着写了《铜版画技法研究》《石版画技法研究》《版画技法谈》等。在此同时,他广泛涉猎中国传统艺术,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商代的青铜器,秦汉的石刻、陶俑、瓦当、画像砖;他曾走遍全国山川,从敦煌、云冈、龙门等洞窟,到贺兰、天龙、大足的刻石,这些雄伟古朴、大气磅砖的民族艺术精华,使他无限神往,也种下了日后要使中华石刻艺术重新崛起的精神种子。洪世清先生的艺术造诣,有三个特色:一、国油版雕,无所不能无所不精;二:中西艺术,各保其纯,又出新意;三、坚忍不拔,厚积薄发,大器晚成。

  世清的绘画艺术,以国画作为杰出。他直接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刘海粟诸前辈,起点高,眼界阔,自然不同凡响。他吸收了黄宾虹的笔法墨法和潘天寿“强其骨”的思想,在深刻领会古人关于“屋漏痕”“折钗股”“印印泥”“铁铸锈”等技法的基础上,锻造出自己独特的笔墨风格。运笔走线老涩硬劲,屈铁交错;落点如高峰坠石,背簇有力;钱与线之间流动着气的承接连贯,块与块之间造成势的动向转折,从而体现作品的意境。正如张彦远所说:“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意、气、笔三者,在世清的作品里达到有机的统一,实现以笔生气、以气达意。

  世清的墨法善解枯焦润湿之变,深知用墨三昧,在师承潘天寿的破墨、黄宾虹的渍墨、刘海粟的泼墨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自己的创作技巧。他的《墨鹫》,墨分五彩,干湿互用,或浓中见淡,或淡中见浓,浑然一体而肌理分明。墨韵华滋,神情毕现,深得潘天寿先生赞许:“画事以得墨韵神情为难,世清老弟于此独有会心,叮佩可佩。”他的《熊猫》,以淡墨涩笔画躯干,产生毛的质感;以浓墨写眼、耳和四肢,此中又有浓淡互用的不同层次;以焦墨点睛,而且露出黑亮的眼珠子;造型准确,神气活现,海粟老人赞云:“墨气可掬,神在个中。”

  指头画自高其佩创立以来,代不乏人,但真正地将指画推向一僩新高峰、开出-片新境界的,则是潘天寿先生;而能够继承潘先生衣钵的传人,洪世清是最为成功的一位。他吸收潘天寿先生的特长,凝重质朴素,生拙粗放,淋滩突兀,与毛笔画别具一格:寿者说:“运笔,常也;运指,变也。常中求变以悟常,变中求常以悟变”故潘氏指岁不同于高氏,而洪世清的指查也不同于寿者的风格,各盎其善变之妙。从氯出上来看,高氏潇洒、雅淡、超逸;潘氏厚实、苍润、开张,金石味甚重,点苔落墨更是高氏所无;洪氏传潘氏技法,而在造型的准确、墨彩的层次、构架的合理性方面有自己的思考,变方为圆,变开张为内敛,更加逼近自然。

  洪世清认为,美术虽然门类繁多,但它们都是相通的,真正精通一门,就能一通百通,融会贯通、融会贯通,并不是将各种艺术门类的表现技法进行机械的掺合,而是要吸其精华,补己之不足,以他山之石攻玉,才能做到天衣无缝,才能做到炼石成金,才能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自然。

  每一门艺术都有其发展历史和传统,中国画有中国画的传统,西洋画有西洋画的传统。洪世清认为,应该各保其纯。所谓“创新”,并不是各类画种的混合或杂交,也不是工具的创新,创新是在本画种传统基础上孕育出来的新成果。因此,世清虽然擅长国画,又擅长西画,但是他没有走中西结合、国画西化的道路,而是从本画种的传统出发,去开拓发展。

  在回忆从艺往事时,世清曾说:有一次,我问黄宾虹先生:您用的是什么笔?黄老说:你到小学生的字纸篓里去找,这笔是最好的。又有一次,我对潘天寿先生说:我到过雁荡写生,发现您的石头是方的,是从雁荡来的。寿师说:你也可以来个圆的嘛!两位大师的话如醍醐灌顶,使我铭记至今。我佩服潘天寿先生的“承革”思想,在继承传统、坚持民族性的基础上创新。

  谈到“创新”,洪世清认为,也有个高低之分,比如历史上有些文人画,笔墨很好,但没有新意,不是创新;又如现代有的作品,没有笔墨,抄袭西洋作品,想追求新奇效果,也不能算创新。没有传统的深度,就谈不上创新。真正的创新,不仅要发现新的题材,而且要发现新的、高格调的表现手法,从而开拓出新意境,把传统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像牛顿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并且为社会和历史所认可,才可称之为创新。

  因此,洪世清能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画种和不同的表现手法。无论是花鸟、山水还是人物、走兽,无论是大题材还是小题材,洪世清都画得气旺质坚,充满生机。贯穿其所有作品,有一个共同的东西:一股苍莽郁勃之气、自强不息之气。这种艺术风格和特点,给人以力量和鼓舞。他的中国画,笔墨及苔点韵味上:所达到的效果,充满了野生苍茫的大自然气息。用中国画难以表现的对象就用水粉画,水粉画就必须按水粉画的规律去昼。

  洪世清说:作品的关键在于气。要大气,不要小家子气,更不要俗气。而好的艺术品则是永恒的!

  然而,仅仅用“多才多艺”四字,尚不能概括他的成就和贡献。在他身上还蕴藏着丰富的才力、雄壮的胆力和坚定的毅力。他融会古今中外的艺术修养,深入生活吸取创作源泉,“积学以储实,酌理以富才”,他抱着要突破前人的雄心,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竟在年届花甲、退下教学岗位之后,迸出惊人的创举:为了使最能代表中华民族雄浑气魄的传统石雕艺术,从久已衰落的遗憾中重新崛起,一九八六年起先后在浙束大鹿岛和闽南崇武半岛,以强烈的激情、坚韧的毅力和忘我的劳动,用十四年时间,创作了两百余座岩雕,在中国美术史上写下了划时代的一页!

  洪世清的岩雕艺术,以全新的题材、全新的创作方法,开创出全新的艺术境界,“创造了别开生面的审美对象”,这一点国内外已有报道。岩雕的艺术风格,渊源于两汉的石雕和画像石、画像砖,但也不是一味摹仿,照搬照套,而是嘘吸其精神,摄取其元气,深得其三昧,然后与个性融化为一体,在创作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变古为新,如从己出,而且与大自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现在,洪世清先生依然不倦地探索着,创作着。在他从艺的历程中,虽也遇到坎坷和挫折,忍耐过寂寞、清贫,但他一贯积极进取,刻苦磨砺,不断提高,不断发展,终于做出了令人瞩目的建树。老子云:“大方无隅,大器晚成。”世清正走向艺术的盛期,艺术造诣也日渐炉火纯青。我们祝愿他,继续保持献身于艺术事业的精神,老而弥坚,老而弥笃,进一步发挥其蕴藏的潜力和才华,为社会、为人类创造出更多最新最美的作品。


美术报 专版 00062 品洪世清的中国画 2017-12-23 美术报2017-12-2300009;美术报2017-12-2300012;6085074 2 2017年12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