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器识而后文艺
■陈鹏(北京)
唐宋在写实状物上已达到历史的顶峰。宋画,客观里带有主观;元画,以主观为主又带有客观,都是以单纯色彩来表现绚烂世界。
绘画不仅是表现外在的感受形式,还是解放灵魂的一种活动。还有人认为它是“创造幻觉”的雕虫小技。
绘画上有一条,就是有艺术审美且敢画,所谓“无胆则笔墨为缩”。但假如你缺少文化,就会缺少精神、缺少深入,更谈不上内涵。因此就会在形式上追求表面化、工艺化、漫画化,用笔也会比较荒率,笔墨语言也会显得表面化而缺少厚度和趣味,更谈不上表现思想、意境。
天才是一方面,功力是一方面,中国人讲究功夫、功力,一定量化后才会有笔踪墨迹的可欣赏性。世上有许多事可以学而不会,不学而会。有人画了几十年仅仅是一个有功力的画匠,离那种“带有天才的创造”还不知有多少之遥,“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搞艺术天赋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要全面,要有高度、难度。举凡颇有名气的画家,几乎都有假画行世,但难度高的,赝品仿得差且少;相反,难度小易摹而名气大且又有市场者,赝品满天矣。
中国人讲精,要精到极限。功夫达到极致,而后才可以立精神。搞艺术要达到大智若愚,要从长远上来考虑,这是大家的角度。短距离、眼光短只是小聪明。当“先器识而后文艺”,一味地继承是不对的,而应以现代人的眼光重新理解传统。中国的文化是积累的,没有传统谈何创造?
“今天的创造不一定是明天的传统”,好的是可以遗留下来的。别管你多年轻,你一定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看问题,不要被古人的一座座高峰吓倒,爬行其山脚之下。传统绘画语言的演变,梁楷、青藤、白阳、八大,中国画的笔墨、章法,逐渐从对象形象上分离出来,取得了相对的独立性与越来越丰富的审美内涵、表现方法,从小写意到大写意,在作品中笔墨、章法直接抒发作者性格、情感的主观成分越来越多。美有至美,大有至大,刚有至刚,因此中国绘画及文化的内涵无所不包。
中国画笔法与自然物象的结合,是一个核心问题。讲究平面就要注意笔墨范围之外的空白形状,也要注意笔墨范围之内的网状空白之美。空白的变化除大小虚实外,还有渐变和突变。下棋高手善于用松,一个松字最重要。敢于松开,敢迈出去,对整体格局的把握非常重要,能松就占得空间大。点要画在边上,突出的地方,比如兰花,心点在边上而中间虚空,显得更空灵。再比如放牧的群羊,重点看头羊,如后边比较大的片状如白云白雪之物即都是羊了。这一点在画山水中尤其如此,边结实,中间放松,要含蓄。到处干湿浓淡变化,等于没有浓淡干湿变化,即平了。一幅画中可以没有干墨,那就在浓淡、空白、穿插关系上做文章。书法的训练正是为了掌握点线的使转变化、交错排列,也是造型观念。它还代表用笔的节奏、势,以及当时创作的情趣。
西方美术史家苏立文说:“几乎所有的传统国画作品都是累积经验的一般化、精纯化,而不是对某种特殊经验的反映;都是表达永恒的观念,而不是记录短暂或偶发的事件。”西画感觉主要表现特定客观环境,直接感受较多;而中国画是借助于客观环境,而主观加工较多,提炼要高,较多融入主观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