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山画派”百岁翁艺事
■顾建明(上海)
己亥6月,顾振乐老先生将迎来105岁生辰。作者提笔而书,记述顾老曾师从山水画名家张石园先生学“虞山画”的成长经历。
出生于上海嘉定书香门第的顾振乐,七八岁就喜欢画画,非常痴迷。少年师从童星录、赵梦苏、翟树宜等前辈学习书画篆刻。青年时期的顾振乐对“元四家”山水画较为喜爱。年轻的顾振乐在“元四家”的熏陶下,耳濡目染,乐在其中,促成了他日后成为诗书画印“四杰”俱佳的高手。
在当今“虞山画派”画家中,最年长者要数百岁晋五的顾老了,他一辈子刻苦追求中国画主要流派之一的“虞山画派”,对奠基之祖黄公望崇拜有加,该画派崇古摹拟风尚,影响了他一生。顾振乐对恩师张石园以点带面的绘画教学更是赞叹不已,受益匪浅。
1937年7月,日寇入侵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8月13日上海淞沪会战爆发前夕,因战时紧急,顾家和众多逃难人群一起,避难于当时上海市区法租界内的金陵东路182号3楼(靠近现在的河南路口),寻求安身之地。面积颇具规模的嘉定顾宅因人去屋空,无人出面孝敬“皇军”,气得日本兵在顾家老宅放了一把火,足足烧了两天两夜,顾宅就此化为灰烬。
1942年,顾家又搬迁至乌鲁木齐中路,时年28岁的顾振乐立志要学习绘画艺术。被誉为清初画圣的著名画家王石谷,是“清四王”中的代表,画风称之为“虞山画派”。张石园学石谷,年轻时的顾振乐对张石园仿石谷之画作,颇具羡慕之情。经启蒙老师翟树宜先生介绍,拜用笔浑厚老辣且多姿多彩、擅长“虞山画派”风格的张石园为师。
顾振乐在其所著的《腊梅元素——顾振乐诗文选》书中,是这样描绘石师作画的:“见他一手按纸、一手执笔,研磨不甚浓,而嘴唇却沾上了墨色,盖笔上要干要湿,全靠口中吮吸,此乃用墨之不二法门也。他作山水不是先近后远,或先画石后画树,而是先审视尺幅大小,似有成竹在胸,然后画树。画树则从上到下,先画枝,后画杆下达至根,再生叶。或松、或杉、或榆,随手点染;或作松针。或作散点,有疏有密;或仰或俯,或浓或淡,皆有程序。然后在根部加岩石,先作轮廓,大石与小石相间相依,先皴后擦,乃见立体,得阴阳向背之观感。他一边作画,一边口授,以加深理解,使我得益匪浅。”由此,顾振乐一直学到抗日战争结束。新中国成立之后,因进入国营公司工作,去张师家学画的机会也就逐渐减少了。
据顾老回忆,当年张石园先生给他开画稿时,先在纸上画一棵树,年轻的顾振乐拿回家后临摹数张,至自己满意为止,一周后拿着临习课稿到石师府上请益。张师便在原画上添上一巨石,他带回家再临摹数张予以比较,一周后再上恩师府上指疵。张师便在原画上再画一座山,他带回家再临摹一周。如此循环往复,前后一般经过一个月时间,分四五次将所画的课稿小插图逐渐补全,显出整体风貌,最后落款盖章。
顾老深有感触到,张师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每画一个小品,都可以让你仔细临摹达一周,而且易记易学,让学生能吃透,记得牢,容易学,不会忘。如今教画,一些美术老师把整幅画一下子全部画好,学生拿回家后,因为整幅画面内容太多,也记不清老师课堂上当时讲先画哪后画哪,临摹时不知该如何下手。这种囫囵吞枣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很难适应。
对张师的教学方式,顾老赞赏不已:“张师开画稿看上去很随意,信手拈来,但非常自信,其实是心中有画,胸有成竹。张师的绘画技法更是令他佩服有加。譬如他教你画画的时候,可以从画的各个角度入笔,完稿后让你眼前一亮,整幅画面景色协调,构图精炼,堪称佳作。” 顾老拿出收藏愈70年之久,被视为拱璧佳作的张石园先生“仿西庐老人苍秀之笔”小品画给我看,作品年代久远,更显古朴风貌。
顾老给我看了十年前(93岁时)画的一幅小品画,作于丁亥夏日。整幅作品带有浓烈的张石园山水画气息,其风格源自“清四王”之王时敏。虽说整个画幅也就尺余见方,但顾老在这小小的“道场”中,用他娴熟而又寄情潇洒的书法技艺和五色用墨,苍劲浑厚且不乏秀丽,将山水幽远的小品画出了气势,画出了诗意,画出了内涵,画出了境界,并作题画诗“山绿有吾情,水清似我心”句,整幅画一览无遗地展现出顾老的愉悦心情。他还自行刻章,将诗、书、画、印有机结合,一幅“四杰”作品跃然纸上,叫人爱不释手,百看不厌。
曾作为“万叶书画沙龙”副会长的顾老,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叶,专程赴“虞山画派”的发源地——常熟——讲述“虞山画派”的笔墨技法,后经整理成文达四千余字。可惜原稿遗失,不知当地电视台摄制组的节目录像在播放后是否还保存至今。如今,他已从当年“虞山画派”的忠实拥趸,成为名声远扬的“虞山画派”领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