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育

从命题创作开始的从艺之路

  1950年沈光伟出生于文化名城潍坊,这里是养育画家的地方。从宋代院体画家李成、张择端到清代文人画家周亮工、郑板桥、李鱓,都受过潍坊文化浸酝;从民国时期的“同志画社”到近现代画坛大家郭味蕖、于希宁等也都受过潍坊文化养育。郑板桥曾有“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县原是小苏州”的诗句。“小苏州”的说法应该不仅仅是指民生的富庶,也包含着一种文化的昌隆和精致。潍坊孕育着许多民间艺术和文化风俗,剪纸是沈光伟最先接触到的艺术,他从小喜欢画画,幼时与曾祖母生活,曾祖母是高密人,会剪纸,偷油吃的小老鼠、从张果老的酒葫芦里飘出的故事,都能变成曾祖母剪刀下的形象,艺术的种子带着红色的浪漫深深地种下,也使他对艺术和民间艺人的智慧葆有一颗敬畏之心。

  新中国成立初期,生活物资匮乏,潍县城大部分人家里都是点煤油灯,在沈光伟曾祖母家的东屋里有一盏电灯,他的五叔沈学仁和张洪祥、庞希泉等一帮中学生经常聚在这里画素描,《哭娃》的石膏像就挂在墙上,这里是沈光伟童年最爱去的地方。白天跟着他们去河边、田野画水彩画,画累了就逮蛐蛐、斗蛐蛐,有时也扎风筝、放风筝,画够了,玩累了,天黑后就回家画素描。后来张宏宾、于衍堂等美院毕业的大学生来到潍坊,也成为引领沈光伟走上绘画道路的重要的师友。

  1966年16岁的沈光伟参加中央美院附中考试,但因“文革”学校停止招生,去附中上学便不了了之。然而特殊年代的社会环境使沈光伟的学艺之路以另一种形式开启。昌潍地区举办党史展览,沈光伟、谭淇等人参与了王尽美、庄龙甲、王全斌英雄事迹宣传画创作组。一张张模糊的一寸照片,一条条感人的英雄事迹,是命题创作,又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种锻炼使沈光伟的整体绘画能力迅速提高。之后,他和张宏宾、丁益汉又参加完成了大泽山抗日战争史展览馆的创作任务。

  1968年全国掀起歌颂毛主席丰功伟绩的运动达到最高峰,被称为“红海洋”热潮。昌潍地区宣传部组织在铸造厂工作的沈光伟、制镜厂的王怀信、印染厂的于可安等人成立宣传队,负责绘制毛主席像。当时在潍坊主要街道的十字路口都立有一座12米高墙,双面绘有《毛主席在北戴河》《毛主席去安源》《毛主席检阅红卫兵》等题材的宣传画,市里召开重要大会时还要创作毛主席巨幅肖像。由于画作尺幅巨大,创作都是在木架上完成,作画时根本无法看到整体效果,对造型的要求非常高,最能体现绘画天赋与扎实的基础训练。因为宣传画都是画在建筑物或者大块铁皮上,经年的暴晒雨淋都会有所脱落,所以每年早春或者秋后都要重画。宣传队的这群年青人渐渐有了名气,也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

  1977年高考恢复,当年有三所学校到潍坊招生,曲阜师范、山东师范和泰安师专。当泰安师专美术系主任孟传柱得知有个画得很好的年轻人放弃了考试,他觉得很可惜,于是四处打听找到沈光伟,看了他的画,要他去泰安师专上学。孟传柱告诉沈光伟,录取他的是泰安师专,但实际是以师资培训的名义去南京艺术学院学习,条件是毕业后必须留泰安师专任教。就在沈光伟入学后不久,昌潍师专的张绍良联系他要他毕业后回潍坊教书,为了家人和幼女,沈光伟最终放弃了去南艺学习的机会。因为是“文革”后首届招生,泰安师专师资严重不足,美术系的任课老师大多是外请的,教花鸟画的是天津美院的孙奇峰和霍春阳、教美术史的是山东艺专的朱铭、教设计的是《山东文学》的张一民、书法老师是南京师范大学的尉天池、素描老师是南艺的毕颐生、水彩画老师是南艺的张华清。高水平的教学必然带来学生创作能力的大幅度提高。1979年第五届全国美展山东选区展,他们班有20多幅作品入选。

  1980年沈光伟为妻子绘制一幅油画全身像后,从油画创作转向了中国画创作。在这一转变中,舅父于希宁是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的人,“凌云志启动心功,笔退砚穿意理充,物化心灵灵化物,惟期雨后看升虹”,于希宁的赠诗表达了对他的期望和鼓励。从1980年他回到昌潍师专参与美术系筹建,到1984年调潍坊群众艺术馆负责全市基层美术人才的培训和各县农民画家的创作指导,再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任教于山东艺术学院,沈光伟在不同的岗位上从事美术教育和花鸟画创作40年。

  沈光伟对艺术、对教学,始终怀一份惦念与虔诚。艺术需要“铭刻”,艺术不用面面俱到,但必须要把艺术深深地刻在心里。艺术可以有个性,也可以有错觉,这些错觉和片面性正是艺术的特点,而真正有所成就,必须要发挥这些特点。沈光伟常用“取其一二,舍其八九”比喻艺术学习之路,他强调艺术学习是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所谓智慧就是选择,有选择就有放弃。作为艺术学习者须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该放弃什么,而且面对传统永远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因为对历史的认识和对传统的敬畏,将影响一个人对待艺术的态度和秉持的方向。同时,也应关注当代艺术,因为当代艺术体现当代人的审美理想,极具思考价值。

  时代在变迁,但追艺之路却从未停步。为致敬每一位“为艺术战”的追梦人,本报推出“艺考故事”专栏,现向各年龄段曾参加过美术高考的读者朋友发出邀约,欢迎来稿与我们分享艺考路上的难忘经历与故事。

  (可回复至美术报官方微信,或发送邮件至:msbxwb@163.com。)


美术报 美育 00019 从命题创作开始的从艺之路 2019-06-22 美术报2019-06-2200013;美术报2019-06-2200016 2 2019年06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