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31版:砚边

越王句践之子用什么剑

  吴越青铜器尤其是兵器铸造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课题,其中双色剑技术、菱形暗花纹、剑首同心圆技术,被学者们称为“吴越铜兵技术三绝”。

  除了《国家宝藏》节目中展示的越王句践剑,与其一样炫目的吴越兵器还分别藏于各地,有:越王者旨於睗剑(藏于荆州)、越王者旨於睗剑(藏于上海)、越王者旨於睗剑(藏于杭州)、越王州勾剑(藏于荆州)、越王州勾剑(藏于上海)、越王不光剑(藏于荆州)、越王不光剑(藏于上海)、吴王夫差剑(藏于洛阳)、吴王夫差剑(藏于武汉)、吴王夫差矛(藏于武汉)、越王者旨於睗矛(藏于洛阳)。

  “者旨”读为“诸稽”,是越王的氏,古人每有“以国为氏”、“以地为氏”的授姓传统。为祝融八姓之一的彭姓之后,“於睗[shì]”为名,《史记》中作“鼫与”,《越绝书》作为“与夷”。公元前2000年前后,越国的建立由“少子少康所封”,在1941年9月版的《辞海附录 中外历代大事年表》中定其范围:“初在县北一隅,与今山阴、会稽两县连界,自外皆诸稽地。” 越王者旨於睗是句践之子,据《竹书纪年》记载,在位时间为公元前464年-公元前459年,六年。与者旨於睗剑同名之剑共有7件,这其中,浙江省博物馆藏的越王者旨於睗剑是一件稀世珍品。这柄剑在2009年7月24日被观众票选为十大镇馆之宝之一,且直到今天人气依然很旺。

  《庄子·刻意》记:“夫干(吴)越之剑者,狎而藏之,不能用也,宝之至也。”越地蕴含丰富的铜、锡、铅等矿藏,至迟从西周中期起,便能自主开采与冶炼青铜金属材料;者旨於睗剑是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达到高峰的另一个缩影。《周礼·考工记》记:“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次之,然后可铸也。”

  这柄剑所用铜锡质地纯,少铅无铁;事实上若含锡量超过20%以上,剑脆度增大就容易折断;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所柯俊通过对色泽的观察,认为越王者旨於睗剑的含锡量当在16%~18%之间;剑的中脊呈一条笔直的线条直至剑锋,剑首有十分规整的同心圆,槽底还分布着极细的凸绳纹,保存完整、剑体磨砺光滑、剑刃犀利、剑身亮泽,从各个方面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卓绝的青铜铸造技术。这柄宝剑并非出土文物,它得以回归故里还有一段故事。

  1995年9月,原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先生收到一份来自香港的传真照片,马先生看到这柄剑的剑格上铸有错金鸟虫书铭文八字,正面是“戉王戉王”,背面是“者旨於睗”,还在铭文缝隙间布满了精细模制、米粒大小、薄如蝉翼的绿松石,剑柄上还有缠缑,他以其丰富的鉴定经验和职业的高度敏感性意识到,这是一柄堪称国宝的绝世名剑,其价值和意义远在众多已出土的吴越名剑之上。马先生立刻联系浙江省博物馆筹划赎回国宝,让它回归越国故里;这柄剑当时开价为100万元港币,但政府财政十分困难,在筹款期限到来之时,浙江省博物馆因无力斥巨资购得此剑,有一个日本藏家甚至愿意出150万元港币购买此剑。在国宝即将流失的紧要关头,杭州钢铁集团鼎力相助,出资136万元港币将此剑赎回后,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这柄剑在2009年7月24日被观众票选为十大镇馆之宝之一,且人气最旺。今天,大家走进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的大门,很多人看到但也许并知道,左手边一块石头上插着的那柄宝剑就是越王者旨於睗剑放大后的样子。


美术报 砚边 00031 越王句践之子用什么剑 2019-06-29 美术报2019-06-2900014;美术报2019-06-2900013 2 2019年06月2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