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聚集

绘就良渚:
杭州艺术家良渚题材
美术创作新进展

  本报杭州讯 记者 庄燕琳 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消息传来,整个杭州都沸腾了。就在上个月,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吴山明、浙江画院副院长池沙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董文运、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孟祥军自发组成的创作团队,进行良渚文化为主题的艺术创作,以传统笔墨助力良渚文化宣传。日前,艺术家们经过1个月的投入创作,小稿有了新的进展。

  7月7日上午,位于杭州凤凰山脚的吴山明教授工作室,良渚主题创作的小稿讨论会正在进行。吴山明、池沙鸿、董文运3位老师聚在一起,画案上是各自勾的小稿。他们时而以手代笔在纸上比划,时而拿起来比对思考,轻声交谈。

  记者看到,3位老师的小稿中都出现了祭祀的场景,他们是以同样的主题分头行动,根据各自理解呈现出了3种不同的小稿构图。

  吴山明的小稿对画面做出了整体布局,呈现了宫殿、建筑、城墙、河流、祭坛、稻田等丰富的元素,勾勒出一幅规模宏大的良渚文化图景。根据考古专家的估算,良渚王国内有着大型粮仓,储存的稻米约20万公斤。当时的交通以水陆为主,记者看到小稿中,大量的粮食通过筏运送到谷仓里面,谷仓的形状有圆的也有方的。谷仓不远处,便是王宫建筑。王宫前面是祭坛,人们围绕着祭坛起舞,动作优美,古意盎然。吴山明认为,农业和祭祀是表现良渚王国的主要基调,因此会把它们放到一张画面上。根据前期的考察,他认为,目前可以肯定的是,画面中祭祀需要有三堆火,粮仓应该是在王宫边上。

  池沙鸿的小稿除了祭祀的场景,还描绘了水利工程和建造房屋的场面。画面中,建造在高台上的房屋高大雄伟,人物动态比较多。据考证,当时良渚就已有25米高的木头,上面有凹槽结构,可以建造太和殿那样大小的房屋。

  董文运的小稿比较写实,他所理解的原始社会的盛典是比较朴素的,他描绘的祭祀场面透露出历史画的意味。孟祥军则是负责打猎、锯玉等场景的构图。

  良渚博物院之前以文物展示居多,自去年展览模式调整后,侧重展示良渚古城遗址的概念。考古专家陪同创作团队,介绍了整个良渚古城遗址的申报过程和展览的改变过程,艺术家们的创作构思很多来源于考察后的感受,他们从中提取了诸多元素加以艺术处理。

  此次,艺术家们把各自的想法通过中国画小稿表现出来,基本构图确定为1幅正图,主图为祭祀,左右各3幅共6张副图,连起来是一整幅。内容大致为——正图:文明圣地、开国典礼、王宫、国王王后、贡品、舞蹈;单图1:城市文明、城邦、内城河、水城门、水利工程;单图2:建筑文明、堆土造屋、典范、家居场景、养猪;单图3:玉器文明、制玉、采玉矿;单图4:稻作文明、犁;单图5:渔猎文明、捕渔、狩猎;单图6:工艺作坊、织布、制陶做坯、黑皮陶等。

  以此为基础,艺术家们吸收各家之长,之后将会再整合出一张相对完备的初稿。面画中各要素还需继续梳理。画面的空间布局,具体到河流的宽度,人物的组合、来往人群的走向等细节,都有待后续完善。创作接下去面临的问题是,当时良渚人民的服饰较难考证,舞蹈动作中露出的手、腿以及肩膀等人体结构比较复杂难画,原始舞蹈动作的设计也比较困难,呈现如此恢弘的历史场景,在细节上仍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推敲。虽然创作难度大,但是给予艺术家发挥的余地也大。接下来整合出的画稿约6尺整张,整个场景以金色调子为主。


美术报 聚集 00010 绘就良渚:
杭州艺术家良渚题材
美术创作新进展
2019-07-13 美术报2019-07-1300013 2 2019年07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