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当下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董水荣
《当代书法维度》是关于当代书法现象的批评。
这本书是我对当代书法属性与现象长期观察与思考的结果,面对纷乱复杂的创作现象,从艺术和审美角度去评判当代书法一些转向和变化,常常可以获得一些真知灼见。这表明批评家的艺术感受力、艺术判断力、艺术直觉都要达到相当的水平,批评本身的创造性也因此得到了强化。比如,对新生代书法家审美独创性的阐释、对当代新帖学作艺术意义的界定、对“尚技”与“尚形”审美新质的探索、书法融合审美精神的诠释等等,都从不同的侧面见证了当代书法批评的审美精神。进一步说,这种审美精神还直接外化为当代书法批评文体的新探索,可以说是批评家在文体意识上审美精神觉醒的标志。书法批评的文体,要有鲜活的表达,要有清新的语言,也需要有非凡的艺术修养和出众的审美能力。
以此察看当代的书法批评,整体上我们更多在书法审美精神的外围上游移。对许多有价值的书法现象潜在的创作变化是“沉默”的,书法批评一度被大家视为“失语”“失信”,一方面是缺乏求真精神的表现;另一方面是内在审美的粗陋。真只能表明一种态度,只有从审美精神的角度来考察,才能体现出批评的水准,当代书法批评实则是审美精神迷失的体现。批评的“沉默”,既不能从大的心智上肯定新的审美探索,也不能指出作品的审美局限性,以致纵容江湖书法走红书坛。批评完全应该从审美的角度做出独立的判断,而不应把评判权利拱手交给书法之外的某些力量。
书法批评的视点从作品到现象,批评的基点与审美的基点都立足于具体的作品,但现象的批评应有超越批评对象的识见与眼光,应敢于提出问题,应有对不良的书法现象做出判断与批判的勇气,既不为贤者讳,也不屈从于外在的力量。我觉得书法批评在这方面严重缺乏批判精神。我们很少听到严格意义上对展览评审的批判声音,比如对“兰亭展”等权威书法评奖的质疑。一般都是对评审制度赞美,少有对评审审美能力的批评。其中不同评审之间的争议反映出评委圈子里巨大的审美差异。对展厅文化审美要求对书法创作影响的反思、对新兴创作思潮的解剖、对当代优秀作品与作者在创作质地上重评等等在某种程度上的缺失,反映了整体书法批评力量的“疲软”;更为重要的是,当代书法批判还有“变味”甚至“媚俗”之嫌,给人一种哗众取宠的印象或商业炒作的感觉。
《当代书法维度》全书分为二辑。
第一辑,关于书法展厅与展览现象观察。在当代书法展厅文化视野下,各种书法观念的碰撞,生发出当代书法属性的分野。不同的视角就有不同的书法维度,由此形成不同的书法态度。有关于当代书法从书斋走向展厅之后,“制作与自然书写”辩证分析;有关于对当代书法发展,“沿循”与传统,探究与现实关系的分析;也有关于对第五届“兰亭展”作品的评审理性辨析,延伸到对当代书法评价体系的思考。书法“本体”确立的艰难,书法的文化属性有着多重性,构成了不同视角下的书法观。当代书法维度实际上也是由不同认知构成的。文字的传播渠道使得书写从实用的属性中分离出来,这一“转折”使得书法向艺术属性靠拢。但从精神意识和审美接受的角度来说,“转折”的到来显然要艰难得多。书法艺术在艺术的资源、艺术的视角、艺术的理解上各不相同,当代书法的发展开始朝着不同方向探索,现象与争鸣不断。
第二辑,关于书法创作与思潮上的思辨。在创作与思潮上不再针对具体作品做细致的艺术阐释,而是从当下创作中呈现的总体问题出发进行梳理与讨论。这里面,有关于书体创作问题的讨论,有关于当代帖学发展争鸣,也有关于书法的形态、线质、丑书、日常书写以及书法事业与产业的梳理与思考。对于各种现象出现的价值与问题,要鼓励自己勇于肯定,更要勇于追问。按一般理论讲,问题的出现源于学科内部逻辑的延伸。在批评写作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一个问题带出另一个问题,一批问题带出另一批问题。长期关注当下的书法现象,更容易意识到此问题和彼问题的连带关系。所谓问题就是现状与学理之间的承接将可能出现偏移。批评所提出的问题具有学科逻辑的依据,不是个人毫无根据的感受。另一方面,批评的价值还要善于提出新的问题,依据正常的发展规律,提前意识到潜伏在背后的不易发现的问题,这需要具备比常人更为专注的专业精神,也需要具备比常人更专业的学理能力。提出这种问题,往往意味着将书法内部逻辑进一步转化为现实。
以作品为基础,形成各种书法现象与创作思潮的研究。只有在大量的当下作品的研究分析中,才能建立起宏观而整体的当代书法视野。只有立足于当下现场与现象的观察与思考,才能获得鲜活的批评动力,才能切中当代书法的要害问题。由此才能真正获得创作与批评互动,才能获得介入创作的现实,获得书法家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