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聚焦

荒唐闹剧最终损害的
是大学的学术形象

  前几天,网络媒体报道了西部一所重点大学博物馆开馆典礼并展出由某教授捐赠的几百件文物一事,随后被爆出大部分捐赠品为赝品,公众一片哗然。制造这么一个大动静,目的何在,意欲何为?从常理角度推测,捐赠者藏品多了,年纪大了,为自己一生收集的玩意儿找个下家,也不枉白费心血,还能为自己赢得名声。大学方面则因有了博物馆,可以增加人文厚度,领导的业绩簿上无疑也会增光添彩。所以,这是个双赢的“买卖”。

  也许,观众无法辨别展品的真假,正是捐赠者敢于大肆捐赠赝品的强大动力。在他看来,公众,特别是年轻人文物知识匮乏,对这些赝品看不出个所以然,才敢这么大胆地“掩耳盗铃”。怎奈,涉事各方为了各自的目的忘记了“纸包不住火”这么一个朴素的道理,也忽略了媒体力量的强大,更漠视了老百姓的雪亮眼睛。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将是对观众、社会良知和整个学术气候的莫大歧视,“欺人者,必自欺”!

  赝品并不鲜见,也并不可怕,在我们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度,它一直伴随着文明史的进程。字面上讲,赝品本身就是指工艺精湛的仿真品,艺术史上赝品的价值反超真品的例子也不少见,只是随着社会发展和语义拓展,赝品今天已经成为拙劣工艺品仿冒的代名词。

  就此次事件而言,事件的性质本身拙劣程度已经远超展品的拙劣,涉事校方意在为大学增分,结果却适得其反,在事前把关和鉴别上无疑存在失职,它透露出涉事大学对学术态度的不够严谨甚至是极不负责任,也向人们展示了一部分混迹于大学的伪学者之丑恶嘴脸。在现今学术造假频繁的敏感时期,这样的举动就像火上浇油,荒唐闹剧最终损害的是大学的纯粹形象,贬低的是大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学术地位。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一开始捐赠者就坦然面对公众,承认自己收集和捐赠的是历代各种工艺门类的赝品,是希望在普及文物知识,传承优秀文化上尽自己的绵薄之力,那么,同样的展览将会光明磊落而不需要遮遮掩掩,相信公众也会给出应有的原谅,并且,展览也能在教育青年一代在认识我国古代工艺和美术领域的成就上有所裨益,从而避免这样一出开馆即闭馆的“戏剧”。

  现在,事件的发生用“尴尬”一词已经完全不足以形容给涉事大学带来的负面影响。虽然大学官方以第一时间关闭展览并组成专门调查组进行核查,但仍然按捺不住人们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么大规模的捐赠,事前的相应把关哪里去了?”“是懒政还是利益攸关的选择性失明?”等等,建博物馆需要的巨资、项目经费以及后续相关的优惠政策都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间,人们必然不会相信一时疏忽和藏品鉴定能力不足的说辞。我们国家捐赠文物或艺术品的先例很多,所需要的程序不会无法获取,上一级的文物局却称未经备案,这些都似乎让人们在事件的迷雾重重之下能够窥见当事各方的做贼心虚。

  再回到展品本身,虽然文博知识比较冷门生僻,大部分人不懂一二,但之中的一些展品(比如蓝衣仕女、彩绘俑)确实不够精彩,甚至不符合年代形制(如铜车马),被网友们形象地称为“见光死”。在发达的媒体面前,随着报道深入,捐赠者的造假黑历史也被挖出,恶劣程度令人咋舌,沸沸扬扬的背后必定不会是空穴来风,这某种程度上反向证实了赝品事件的成立。让学校提供舞台,造假者再次“登台表演”只不过是造假贩假伎俩的延续,剧情脉络越来越清晰。还需要指出的是,拙劣的赝品还被几位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评论为“体系完善……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社会学研究价值……对当代大学生和公众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愚弄观众,视观众为愚民已经非常卑劣,谎言被揭穿后,学术上的狼狈为奸着实无法令人一笑而过。人脉代替学术,包装胜过实质,专家名人一席言就能点石成金,说假成真的学术氛围令人担忧,这是此次事件最可恨也是最需要人们反思和警惕之处。

  当然,这出闹剧并非一无是处,它给其他大学在今后建设博物馆中所需要秉持的态度给予了提醒,对弄虚作假所带来的负面后果树立起了前车之鉴。近年来高校论文抄袭和学术造假频频被挖,科研项目背后的经费腐败屡见不鲜。说白了,高校既是一个文化传承、学术研究的机构,也是一个利益丰厚的单位,在纯洁和平静的外表之下,一群道德败坏之徒潜伏悠游于大学并伺机作案的现实不能被忽略,“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高校也概莫能外,提醒人们学术打假和制度建设的任重道远。

  据了解,建设“双一流高校”必须具备双一流的博物馆,至此,人们或许可以明白大学校方参与始作俑的意图,与笔者文首的推测构成逻辑,这样看来,校方似乎也存在难言之隐。我们不禁发问:为什么双一流的大学一定要双一流的博物馆?工科见长的涉事大学在为追求“入列”的过程中纵容、炮制了这么一个博物馆闹剧,是否暗示着某个方向的偏差呢?

  诚然,一切真相以大学校方的调查为准,只是人们能否买“官宣”的账,是否能挽回事件带来的诚信损伤,还需要打个问号。《大学》有言:“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所以“诚其意者,毋自欺”,作为学术重地的大学和象牙塔顶端的教授而言,只有“慎其独”才能与自己的身份地位相匹配,否则,学术失信最终身败名裂的必是自己。


美术报 聚焦 00010 荒唐闹剧最终损害的
是大学的学术形象
2019-10-26 美术报2019-10-2600013 2 2019年10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