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重新发现的故事
■马琳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22岁的捷克青年为了躲避战乱,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中国,先后定居于汉口和北京。他本是布拉格美术学院的一名颇具绘画才华的学生。
在汉口期间,他一边靠卖画和开班授徒为生,一边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1918年底,在汉口美国领事馆的赞助下,他举办了在中国的第一次画展,仅为期三天的画展让他卖出了大部分画作,收入颇丰。不久他又参加了英国玛喀丽夫人在位于上海的法国总会举办的展览。中国画家刘海粟参观了此次展览,评价他的水彩画“十分详细,让人惊艳”。
在展览中赚得一定费用后他于1919年搬到北京,在东交民巷以卖画为生。北京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使他在这里的创作数量剧增,经过几次展览赚取了颇为可观的收入后他于1920年初回到布拉格,完成他的学业并于1921年毕业。但不幸的是,他的家人大部分在大战中死于战火,他无家可归,于是又回到日夜思念的中国。1921年10月至1927年盛夏,他在北京度过了他在中国生活的第二个时期。
他在这一时期一边从事着领事馆的工作,一边在北京美术专门学校从事教学。与此同时,他还不断参与各种展事活动,画作受到广泛赞扬,收入可观。他在北京美术专门学校从事教学期间还发起和成立了“艺光社”并担任领导者,由于这个社团大胆使用模特画人体而引起轩然大波,受事态影响,他索性组织了一场大型展会,向大众介绍“艺光社”的画作,让当时还比较保守的中国社会初步了解了各种艺术形式的存在。在此期间,他收获了一份爱情,与来自俄罗斯的姑娘妮娜相识并结婚。
这一切看来都没有什么特殊,他不过是数以千计来华工作、谋生的外国画家中的普通一员。特殊的是他在华期间交往了不少中国画大师:齐白齐、陈半丁、萧谦中、邵锡濂等,并从他们那里收购了大量精良的画作。同时,他对藏传佛教艺术也相当感兴趣,从西藏的寺院里获得了大量的藏传佛教绘画——唐卡。他在回国的时候把这些珍贵的收藏连同美术专门学校师生的画作以及其他种类的中国艺术品一起带到了欧洲。
1928年1月至2月,他在欧洲国家(除法国)举办了他的第一届中国绘画展览。展览大获成功,而展览期间的收益令他能够重返亚洲并在随后的几年带回更多的中国艺术品。
1930年见证了他在欧洲展览活动的巅峰时刻,维也纳成为欧洲第一个看到中国伟大画家齐白石画作的城市。在这一年不同城市的四次大型展览中除了展出有齐白石画作,还有吴昌硕、金城、溥儒等画家的画作及大量西藏和蒙古绘画作品。而经过几次展览,中国现代艺术家的画作大部分被痴迷于远东文化的艺术爱好者买走,促使他再次前往中国寻获新的艺术作品。
此后他又在欧洲成功地举办了几次中国现代艺术展览,特别是在布拉格马内斯联盟美术馆的展览内容最为周全和详细,让欧洲观众充分领略到了中国艺术家齐白石、陈半丁、萧谦中、金城等的作品风格。他不断地奔波于中国和欧洲之间,让这种文化的交流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然而非常不幸的是,1936年他在40岁时突然离开人世,使他正走上巅峰的中西文化交流事业戛然而止。若不是45年后他的妻子妮娜去世前将他的全部收藏捐赠给布拉格国立美术馆,他的故事已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被人遗忘。
随着这些画作的再度面世,人们发现,迄今为止,他乃是最大数量的齐白石绘画作品的欧洲收藏家(达100多幅),是将齐白石绘画带向欧洲的开拓性人物。
他就是捷克画家、收藏家沃伊捷赫·齐蒂尔。
人们一边惊叹于这些来自东方中国的顶级艺术品的重现,一边开始积极探寻齐蒂尔的故事。然而齐蒂尔一生无儿无女,离世后只有一位年轻的妻子作为其财产继承人,他也没有来得及出版回忆录,也无留下日记或者是对其生活经历的全面原始记述,这一切都使他的故事成为谜团。
所幸捷克学者贝米沙女士经过十年磨一剑的努力,让这个谜团逐渐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她通过对北京、上海、华盛顿、伦敦、巴黎、柏林、布达佩斯、布拉格、布尔诺、俄斯特拉发及其他城市的档案馆、图书馆和收藏机构进行仔细的考察,同时找到了两批来自齐蒂尔远亲后裔的原始资料。在众多个人和诸多机构的慷慨帮助和支持下,完成了这部著作——《布拉格的东方眼——捷克画家齐蒂尔研究》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