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的设计反思
瘟疫、灾难从某种角度而言是对于人类未来发展的善意提醒,提醒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那与我们有关的便是对于艺术行业的整体反思,其中设计学科尤为明显,特别是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相关的设计领域都会产生新的变化,生发新的思路。
当新冠病毒像幽灵一样悄无声息地传播,当感染人数指数级地增长,原本热闹的社区,有序运作的工厂,车水马龙的公路,忙碌的田野,甚至高速运转的城市都突然按下暂停键。这场灾难并不是没有前车之鉴,非典过去了17年,事实上,病毒从未真正消失,在这10多年间,医学工作者没有停止研究的脚步。但是,作为设计师的我们,这17年以来,从那场灾难中学到了什么?又做了哪些未雨绸缪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防灾防护的概念设计,然而很遗憾,它们绝大多数只是设计师的头脑风暴,和真正的投产相差甚远。
中国设计智造大奖从诞生之日开始就是一个极具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奖项,在消费主义的浪潮下,我们冷静思考,设计除了能够创造经济价值,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又能给这个世界带来怎样的善意和可持续的改变?回顾DIA的过去4年,在过去进入到智造奖TOP22的作品中,有20%是针对特殊人群和公共灾害的设计。包括针对视听障碍者设计的Ontenna声音传导发夹、针对下肢行动障碍者设计的电动轮椅、帮助瘫痪病人站立行走的电动椅子、缓解医生长时间站立手术设计的可以站的椅子、针对盲人的导航眼镜、针对断臂儿童的义肢。在应对公共灾害方面,出现了针对水污染(2016,美国,可以喝的书)、雾霾(2016,中国,鼻净舒)、地震(2016,日本,The second aid紧急救援包)、埃博拉病毒(2017,挪威,EpiShuttle隔离转运仓)、干旱(2017,英国,Mist Capturing Surface 雾捕捉表面)、快递包装垃圾污染(2017,Repack可重复使用包装服务)、沙漠治理(蚂蚁森林)等问题的各种设计,他们中绝大部分已经投产。
这里面所有的设计其实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设计师们能够独立完成的,它们都是系统工程,都是设计师和相关专业人员共同合作的结果,而设计在这里更多展现的是人的善意和生活的智慧。
在疫情发生以后,我看到有很多设计师在给疫区做一些宣传海报,然而在灾难面前,这些都显得渺小和无力。当疫区的医生因为长期戴口罩而割伤皮肤,当防护服紧张和不便穿脱而不得不穿上尿不湿,当避免减少接触污染而剃光秀发,当尸体的转运出现问题,当健康的人也陷入到了恐慌中,当城市无法正常运转,学校无法照常开学,工厂无法准时复工,我们发现设计面对的不止是一个产品的问题,还有很多组织的设计。
杭州推出的健康码可以说为大家做出了一个示范,充分发动民间的力量,让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数据贡献出来,形成疫区的分布图,分层管理公众的出行权限,而不是一刀切地限制所有人的出行自由。也有人设计了公共出行工具的染病排查系统,及时回溯你所乘坐的交通工具是否有感染风险。由此我们发现了数据的重要性、组织的重要性。
设计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支持,一种帮助,帮助我们获得更美好的生活。今天遇到的疫情,不仅仅是对人类错误行为的一些惩罚,更多的可能是对未来发展的一些提醒。从设计的角度,此次疫情暴露了哪些问题?又存在怎样的挑战?会对我们未来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面对疫情,设计可以做什么?设计师们有没有这种思考?本期邀请到设计师谈谈这次疫情带来的设计反思。 ——编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