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是生活的切片
针对疫情当有应急机制
采访人物:
吴嘉玉(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教师)
好的设计师应该对时代保持一定的敏感度,在事件中去思考我可以做些什么。或者说不仅仅是设计师,每个公民都应该思考这个问题。这次疫情暴露出来一个问题,就是我们需要一套合理的,紧急情况下处理问题的系统。这个系统应该是理性的、开放的平台,多方的机构(包括公民)能够共同参与其中。其实我们有着非常好的技术基础,而且在很短时间内也出现了相关系统,微信最快做出了反应,出现了疫情上报的功能,最近也在微博看到了将求助信息分类、视觉化呈现的模式。
社会设计有时是赋权的过程:设计师把权利交给使用者或者公众。我曾看到过一个叫做“台湾路死动物观察网”的网站,其目的是建立平台,邀请公众共同参与,改善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每个个体,都可以拍照记录身边的死亡动物,记录死亡原因,标记地点。团队会结合这些信息以及物种分布模型,预测出野生动物车祸多发路段,将这些信息添加在汽车的语音导航里,提醒路过的车辆。慢慢的,这个团队通过收集来的信息发现,这些动物不全是因为车祸而死,可能是农药中毒、重金属污染或者高压线等等,这些非自然因素死亡的现象,也是人类直接或间接造成,同样值得关心和改善。网站的功能也逐渐拓宽:比如,监测狂犬病疫情,环境中的重金属毒害监测等等。这是公民共同参与的案例,设计师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就是搭建平台,而如果能将这些资源配置的信息公开化、可视化,并及时更新,会更加有利于整个系统的资源整合。
针对疫情的这种应急机制,或者是作为设计师及时的回应,可能就是社会设计讨论的核心问题,也是我们所要承担的责任,以及应该去行使的权利。结合案例,不难看出,社会设计在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才会发挥更大价值。建议大家利用这次特殊的“机会”,试着冷静下来,审视人性、制度、技术等等议题在灾难中显现出来的样貌,这是巨大的素材库。也可以对自己发问:“我能做些什么?作为个体该如何面对具体的问题?”
设计师独特的视角或许可以启发观众:不但要观察能看到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去观察那些看不到的。同时,要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物质的结果,而且是一个连续性的思考过程。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制造出好看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养成一种方法论。设计拯救不了世界,但是了解设计、了解艺术可以刺激你去观察思考生活的本体。因为设计是生活的切片,就像是一棵树上的一片叶子,我们能够从叶子上看到整棵树的情绪。设计的表达就是生活的表达,我们去讲好了一片叶子,也就讲好了这棵树。
(厉亦平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