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先秦古玺
■杨勇(上海书画出版社副编审)
关于玺印的起源,我们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玺印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一个令人充满向往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古玺无论在钮制、印面形状及文字风格上都散发着独有的充满自由和创造的魅力。在印学史上,战国古玺一向以风格多样著称。从广义的用途上来看,古玺可分为官印和私印两种;从制作方法上来看,又可分为铸造和凿刻两类。以现存古玺实物而言,无论书体、材质,还是尺寸、形状,均无特定标准,整体呈现出一种自然、率真、质朴的艺术风格。战国玺印形式丰富多样,又由于文字尚未统一,总能给人以新奇的感受。相比嗣后秦印和汉印呈现的规范美、齐整美,战国古玺呈现的是一种无序之美、变化之美,艺术价值是极高的。此外属于古玺印范畴的封泥、肖形印等,都为后世治印者提供了无穷的创作灵感。
三晋古玺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从而成为各自独立的诸侯国,史称“三家分晋”,它们所用的文字统称为“晋系文字”。三晋官玺多为方形、长方形和圆形,特殊形状者稀见。三晋官玺以15毫米至18毫米为多,且多为朱文,白文的三晋官玺无一例外都是用玉制成。
三晋私玺在铸造、打磨、修整工艺上也极为讲究。在尺寸上,三晋私玺比官玺略小,大都在10毫米至20毫米,质地多数用铜,间有用银的,均出自铸造,印文结体秀丽,章法布局无定式,配以较厚的边框,印文与印钮制作均十分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