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论说

中国学人的气质与风骨

童中焘《映道——中国画笔墨的实践与思考》新书首发

  3月5日,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协办的“中国画的基点与高度——童中焘《映道——中国画笔墨的实践与思考》新书首发分享会”在杭州西子湖畔的南山书屋举行。此次活动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近期推出的学术推广品牌“浙美·湖山书话”之第二话,也是潘天寿纪念馆举办的“记得先生”系列展之“映道——童中焘中国画笔墨传习展”的最后一场活动。

  《映道——中国画笔墨的实践与思考》的作者童中焘先生,字孟焞,1939年生,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196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并留校任教,曾为陆俨少先生助教,后任中国画系主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可染基金会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他的画骨气清刚、风神秀发,奇崛与豪隽共济。在中国山水画,尤其是对笔墨的理解、研究、继承和开拓上,童中焘先生具有渊博的学识和深刻的洞见,并从理论与实践的高度回答了中国画画什么、如何画的问题。

  “映道——童中焘中国画笔墨传习展”自2021年11月26日在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开幕以来,不但在业内广受好评,而且在社会上也引发广泛关注。《映道——中国画笔墨的实践与思考》一书正是在“映道”展览的基础上深化、拓展而成的,内容比展览更为丰富、全面、深入、细致。该书是童中焘先生通过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思考,对中国画的基点和高度,尤其是笔墨的要义、精髓做出的深刻解读和独到示范。

  童中焘认为笔墨是中国画的核心,展览和图书以“映道”为题,不仅为展现中国画所追求的“道”,亦展现中国画笔墨的传承之道、开拓创新之道。《映道》分为“求学之路”“笔墨之道”“应目会心”“拓境扬道”四个部分,论及师承、研习、实践、探索、反思等多个方面,系统全面、图文并茂地呈现了童中焘对中国画笔墨实践与研究的心得体会,深入探讨了中国画尤其是笔墨的特点、规律和精神,同时以典型个案反映了中国美院中国画教学的体系、理念和方法,对中国画的学习和研究极富启发性。

  分享会上,童中焘从吴昌硕先生给潘天寿先生所写的诗句“只恐荆棘丛中行太速,一跌须防堕深谷,寿乎寿乎愁尔独”开始,谈到潘先生一生牢记吴先生的劝勉,在艺术发展道路上尤其注重“留”(中国画用笔“平、留、圆、重、变”之一),并以张大千伪造书画的例子作对比,强调中国画“画如其人”的思想内涵,即做人的重要性。并以《映道》中所写的感言作为结束语:“从事中国画的人一定要有理想,至于能不能达到,是另外的问题。如果没有达到,可能是我们的能力不够,或者功夫未到。但是,做人一定要有理想,要向善。没有追求,生活就没有意思。追求的东西不一定能达到,但是生活的意义就在于追求,这是关键所在。” (黄俊娴 郭哲渊 刘晓丹)


美术报 论说 00018 中国学人的气质与风骨 2022-03-12 美术报2022-03-1200010 2 2022年03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