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艺闻

文章导航

宋代戎装

  戎装就是军装,就是作战时保护身体各部分的装备,包括头盔、身背甲、臂甲、长短腿甲,保护手臂和小腿的皮甲,以及相关的部件。

  中国古代盔甲大约分三个时期,先秦到三国两晋,盔就是球形,仅露眼鼻嘴,有时连嘴也遮住。铁的甲片都是粗大的方块或长方块,隋唐后盔甲越来越精细,大方块大长方块的甲片渐次淘汰。宋代盔甲更加精致细巧,南宋军器监所属工厂定员二千人,制造铠甲和各种兵器包括世界上第一批实战用热兵器如火箭、水藜蒺(类水雷)等。元以后火兵器流行,明清盔甲以布满铜钉的棉甲为主,铁甲渐次退出历史舞台。

  宋代戎装正处在古代甲仗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的高峰。但表现盔甲的宋画甚少,且画不如雕塑可全方位观察宋代盔甲的结构、形制与细部。值得庆幸的是,国内有三大地区保存着全套的宋代石雕将军群像。

  一是河南巩义市的北宋皇陵,保留着宋太祖到宋哲宗北宋七位皇帝陵前的石雕将军像,可谓北宋盔甲大全。二是浙江宁波东钱湖史氏(两位封王)墓前石雕将军像,可看见南宋盔甲与北宋在细节上的差别。三是重庆大足石窟中的石雕神将,涵盖两宋但有所神化。这三处可谓包括了两宋石雕将军像的全部面貌,是分析研究两宋戎装的最完备的标本库。南宋将士的戎装最明显的特征如下:

  1.球形盔为主,笠形极少,所以电影中的岳家军将士都戴笠形盔是不典型的。盔左右展翅形式多,盔前中疑有区别不同军种的军徽。护项也有甲片,盔顶有缨无枪尖物。此点尤不可错!

  2.两裆甲前后两块如园领衫,长至下腹,实与腹甲连在一起,其上用皮带左右联结扣定。

  3.左右臂甲用带自颈下穿腋下束紧。甲之上部或有做成虎头的吞口。下臂为革制护臂。下身腿甲长不过膝,上缚于腰。骑兵有长腿甲至足上。甲内为战袍(长至膝),裤管外加吊腿即革制保护小腿的腿套。实战无翅头靴。以上为盔甲之基本结构。为了系紧和保护甲具,在胸口加束带或绳,称为勒胸。在腰间加革制或帛围之,称为围腰。或在勒胸至腰下再加一方帛,将甲面全部包裹起来,称为抱肚。然后在围腰与抱肚之间加束革带。左垂箭袋和刀,右垂弓囊……成为一名全副武装的武将。步兵的盔甲除了两裆甲,无臂甲与腿甲,装备较为简单。必须分清的是,古代的军警也是两个系统,所以着装也不一样,不能混淆。

  从宋陵石刻镇陵将军的盔甲看,应为宋太祖时的甲式,甲片粗大,极少装饰,宋太祖后,盔甲之制日益精密,头盔、胸甲等式样多变。实战中火药的应用,也促进了盔甲的改良,所以唐与唐以前那种甲片粗大的甲式已不复见。

  河南巩县(今巩义市)北宋皇陵石雕镇陵将军像。皆着长身甲,肩头无兽头装置,头盔样式各不相同,连展翅设置的部位与外形也不相同。这种细部的不同是否与不同的军种有关,未详待考。出处如下:①永昌陵(977年)。②③永熙陵(997年)。④永定陵(1022年)。⑤永泰陵(1100年)。

  宁波东钱湖南以南宋史氏墓园为中心的墓前将军石像的盔甲,呈现了与巩县北宋皇陵、重庆大足南宋石窟颇不相同的样式。由于史氏三代为相,其墓前武将盔甲的样式应具真实性,制作时可能加强了装饰性,但仍不失为南宋武将特别是御林军将士盔甲的可靠而生动的证物。

  宁波东钱湖南宋石雕将军头盔与缨的结构明确,缨中无矛尖或戟状物,和巩县北宋皇陵,大足南宋石雕之盔缨不约而同,可以确认此乃一代之定式。

  我国古代的盔甲,自秦汉至南北朝少有装饰与变化。唐代胸甲上开始出现图案,但从图片看是画成的,不像北宋护胸那样具有微凸感。北宋画中的护胸物纹样变得空前多样,但护心镜一词,似为后人所创,当时无此一词。唐以前披膊上并无虎头,至唐已成中原典型的样式,但兽头并不与臂甲相连。北宋陵镇陵将军竟无一人有此,从南宋起臂甲上的虎头才大量出现。

  实战盔甲几无装饰,无需装彩缀珠,只为作战时抵御矢石炮火即可。南宋画家萧照、赵伯驹、陈居中画中的部分将士形象,很说明问题。

  萧照《中兴瑞应图》第十二幅,画康王赵构梦宋钦宗赐御袍事。这些在康王帐外警卫的将士,系原北宋正规军,故其盔甲应合于史实。其中除⑦似为将领,余均为军卒,恰因各人未“全副武装”,可看清铠甲各构件的形制与穿法。画中坐者铠甲与盔均作灰白色。


美术报 艺闻 00009 宋代戎装 2022-07-16 24375388 2 2022年07月1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