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美育

以劳益美
三重境路径探索

  劳动创造美,如何通过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和日益需要的劳动教育巧妙结合,并且不断拓展其劳动美育的课程体系和项目化领域,落实“跨学科教学”的无墙课堂,提升劳动美育的生活特质和精神内涵,更好地让“立德树人”的美育观和新课标背景下的学科教学进行融合,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同仁共同探究和实践。

  本期,我们试图从劳动本色美、艺术劳作美与美学生活美等方面讨论劳育与美育的跨学科案例及教学探索。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成为全面推进学校“五育”融合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因此,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嘉兴美育团队应时而动,积极探索美术教学“三重境”区域范式的构架和研究。“三重境”是指探究事物由表及里的三个阶段——观察事物的外在样貌(什么)、解析事物的抽象构成(怎么)、探究事物的核心内质(为什么), 即“内容-形式-精神”。本文从美育和劳动教育出发,探索二者融通之“三重境”路径,重点阐述基于一校一品的“以劳益美”的内容体系、实施过程与方法、评价策略。

  “以劳益美”实施内容体系

  加强学校特色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学校品位,提升学校知名度的重要举措。规划“以劳益美”的美育课程目标,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探索“一校一品”美劳课程构建,坚持以劳动教育为载体的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学校美育品牌构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一校一品”美劳课程超越了传统分科中的明显界限,而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及创新精神,采用美术、劳动为学科领衔的多学科综合的组织形式,在课程目标和内容上,加强美术与劳动学科的联系与相互融合,贯通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审美能力,体现审美的本质。例如桐乡崇德小学教育集团语溪小学的《蓝印花布》课程,教学中鼓励学生用古老的扎染工艺表现当地的文化历史、风俗民情等,并尝试将蓝印花布设计成了扇子、时装、包袋等文创产品,美劳融合践行非遗传承。

  “以劳益美”实施过程与方法

  2022年《艺术课程标准》指出:要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突出课程的综合。在课程实施方面,强调育人为本,强化素养立意,重视知识内在的关联,加强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注重感知体验,营造开放的学习情境。可见,艺术学习不能仅停留在艺术知识与技能上的学习而应该是一种文化观照下的学习。“一校一品”美劳课程的实施是以美术与劳动为领衔学科,在保留传统的走班制教学,体艺2+1,社团等形式的基础上推进“美劳”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嘉兴教育学院在市域内开展了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实践的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如平湖市东湖小学《基于真实情境的劳动课程项目化学习校本实践》的项目化活动,学校首届劳动节暨劳动周以“劳动·创造·美好”为主题,很好地将“美劳融合”推进项目化学习。如一年级“酷炫纸飞机”,设置多个分层挑战任务,种类调查,性能测试,造型学习、现场比拼、主动求学改进等,如五年级“追风的纸鸢”,包含“风筝的设计、制作和放飞”三项任务。从不同角度深度捆绑两个学科,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培育学生在“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维度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热爱劳动、热爱艺术的美好情感。

  “以劳益美”评价策略

  课程评价是一种获得信息和改进决策的过程,能测评教学效果、诊断学习困难,调整教学过程,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因此,需要健全“以劳益美”的评价策略,促进“一校一品”课程实施良性循环。通过课程评价,助推美育与劳育融通的实践,破解美育和劳育融通的难点,推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走实走深,形成最佳育人效能。

  弘扬正确的美育和劳育价值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长期浸润的过程。通过课程评价,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对劳动教育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于美的认知,引导学生关注劳动教育,让美育和劳动教育助力自身的成长。充分展示学生的美术素养、创意思维以及对于劳动实践和劳动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美术报 美育 00014 以劳益美
三重境路径探索
2022-08-13 美术报2022-08-1300007;24642159 2 2022年08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