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与艺术的因缘际会
缓存在/Being Theoria——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于浙江美术馆开展
本报讯 记者 厉亦平 见习记者 施涵予 “缓存在/Being Theoria——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于10月18日在浙江美术馆向公众开放,共有来自全球十数个国家的60余名艺术家/团体参展,覆盖了浙江美术馆1-2楼的1-6展厅及部分户外公共空间。特别项目“净因|Pure Reason”已于9月30日在杭州博物馆先行启幕并将同期结束。本届三年展开幕式暂定于11月2日另行举办。展览将持续至12月4日。
提到纤维,我们首先会想到纸张、衣物,或者各式编织工艺品;而纤维也能够延伸到更多抽象存在的演绎和隐喻,汉字的偏旁、人体的构造、文学的意象、文化的交流、科技的发展……“纤维”无处不在。
本届三年展策展团队将“纤维”视为世界的基本构造,人类思想的基本原型与隐喻,探索纤维从具体的物质、劳动升华为思想原型的创造性过程。总策展人刘畑以参展田野项目《万物·纤维因缘》为引,向大家讲解展览核心主题。在中国大地上,人们因地制宜,将当地能够取用的纤维类材料制作成常用的物品:安吉的竹编、南海的藤编、云南的树皮纸、西藏的牦牛毡等等。人类取诸万物,为我所用,“纤维”组成了一个巨型的人类创造与社会生产的网络。
展览总监、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认为,在材料本体的背后,纤维又是一种观看,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东方式的叙事方式,温柔地潜移默化。它引领公众对古老的文明发起追问,关注科技的变革,聚焦当下社会发展。在本次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物质形态的纤维艺术作品,而他也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到艺术家们创作背后的观念。
展览现场,巨大的本草纲目、形态万千的绳结、被拆解的汉字与书页、隔离期间缝制的无数旗帜、碎布料积成的长幅或球体、毛发与四肢的组合与关联、纺织的流程与历史……丰富的材质与形态,多元的媒介表达,诉说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对纤维与世界的感知与理解,探索生活深处的哲理或是宇宙的万象。
本届三年展也将在展览期间开设系列讲座与论坛,从多个维度针对人类思想之原型与普遍隐喻的“纤维”展开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