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格调

文章导航

书籍的打开方式知多少?

从思辨性的角度探索书的可能性

  书籍是编辑、制造、感受力,三者交融的产物。大数据智媒体时代下,万物面临着新与旧的延展。书,亦是如此。那么,书的功能是什么?如何设计一本书?都是设计师们在思考的根本性问题。

  近日,“书籍设计展:书籍的可能性”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南山书屋象山之家)展出。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联合主办,南山书屋阅读工坊承办。展示了来自创新设计学院2020—2022实验性书籍项目课程学生的最新设计。

  本次产业与图景研究所的《实验性书籍课程》,设计师试图要打破原有对传统书籍的定义与边界,从实验性与思辨性的角度去探索书的可能性。设计过程中,反复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即书是什么?书籍也许是一个过滤信息的机器,也许是治愈的工具,也许是求救的信号,也许是一种装饰品。

  第二个问题,如何再设计一本书?介于设计师对书籍的全新定义,抓取书籍设计的关键元件——书籍的阅读方式、书籍的打开方式、书籍的编排方式等,再设计一本书。它可以是一本无字天书、一本可以喝的书、一本逃不出的书,一本可穿戴的书……

  关于“再设计”一本书,策展人毛雪表示,可以分为两个维度理解。其一是内容维度,在书籍选题上,鼓励学生自己成为书籍内容的生产者。主题可以是对原书籍内容提炼解读后进行再设计,也可以是将电影、纪录片进行内容提取,更可以是社会事件的收集与真实内容的拍摄与记录。

  其二是形式维度。课程旨在让学生们了解内容决定形式的设计理念。在设计时,试图打破原有书籍的固有思维,无论在书籍的打开方式、印刷方式、书籍材质,还是编排方式上面,由书籍内容决定形式。比如《十二分钟》这本书是由纪录片为原型,讲述的是塑料从生产到被丢弃的十二分钟,书籍实验性地用塑料本身取代纸张,更能够警醒人们对塑料的正确使用,引发读者对环境保护的共鸣。

  在山南大樟树旁的书屋建筑外墙上,室内玻璃窗上,处处悬挂张贴着书籍设计的海报,传递着一种态度——书籍装帧与包装阅读的无限可能。本次展览的十几组实验性书籍作品,就是一次探究书籍可能性的机会。此次展览出品人段卫斌、祝平凡,课程指导老师毛雪、蔡文超,主办方希望设计的不是书,而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1月30日。


美术报 格调 00014 书籍的打开方式知多少? 2022-10-22 24941934 2 2022年10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