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喧呼蹴鞠场
■郑学富(枣庄)
古代的蹴鞠,即现在的足球,最早有文字记载,踢足球是在2300年前的战国时期。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宋太祖蹴鞠图》,为元初画家钱选临摹宋朝画家苏汉臣之作。从中可看出宋代足球之热,普及程度之高。蹴鞠,既需要个人娴熟的球技,更需要团队的默契配合。由此可见,此图传递出一种运动精神,也表达了群臣齐心协力治理国家的理想。
钱选,字舜举,号玉潭,又号巽峰,霅川翁,别号清癯老人、川翁、习懒翁等,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末元初著名画家,与赵孟頫等合称为“吴兴八俊”。擅长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尤其是人物画风格古拙,笔墨工整且质朴天真。《宋太祖蹴鞠图》描绘了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与大臣们一起踢足球的情景。明代文人唐文凤曾作《题蹴鞠图诗》云:“军中之乐谅亦宜,青巾白袍大耳儿。历年三百开洪基,紫衣穆穆善容仪。荧煌烛影难逃讥,黑帽绿衫燕尾眉。翩然对蹴手揽衣,相业曹随继萧规。昭辅大面兼丰颐,侧身注目从旁窥。太尉粗俗纷鬓丝,平生羔酒香凝卮。衣色淡黄巾色缁,石郎并肩立不移。是中年老茁白髭,姓名未识知为谁。”说前面踢球者为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后面观球者为大臣赵普、楚昭辅、党进、石守信。
宋朝初年,蹴鞠为军中的一项重要体育活动。正如诗中所云:“举世群雄竞追随,明良相逢同一时。会合正遇风云期,乘闲且复相娱嬉。”这幅表现帝王生活的绘画,没有描绘威严与奢华的宫廷场景,而是一幅轻松、日常的运动场景。让观画人很容易跨越时空感知到北宋君臣同乐、感情融洽、祥和闲适的气氛。钱选还在画面上题写了自己当时的感慨:“蹴鞠图旧藏秘府,今摹图之。若非天人革命,应莫观之,言何画哉。”表达了钱选对这幅画仰慕已久的心情。
宋代可谓全民踢球,从皇帝高官到贫民百姓无不以踢球为乐,风靡全国。司马光的“东城丝网蹴红毬,北里琼楼唱石州”,描写的是城里人踢足球;陆游的“乡村年少那知此,处处喧呼蹴鞠场”,说的是乡村人踢足球;梅尧臣的“蹴鞠渐知寒食近,秋千将立小鬟双”,描绘的是踢球已成为寒食节约定民俗。可见足球在宋朝的普及程度。
宋代皇帝爱踢足球、喜看足球是当时普遍现象,据《宋史》记载,宫中举行重大活动都有足球表演。宋太祖是武术高手,酷爱足球,其球技也是非常了得,尤其擅长踢花式足球,其头、肩、背、腹、膝、足等部位都能接触到球,变化多端,出神入化。其弟赵光义也是个球迷,当时有个叫张明的人,出身贱微,但是球技高超,经常陪太宗踢球,太宗非常喜欢他,封他为供奉官。宋徽宗赵佶不愧为足球高手,小说《水浒传》有一段文字描写他踢足球的情景:“见端王头戴软纱唐巾,身穿紫绣龙袍,腰系文武双穗绦。把绣龙袍前襟拽扎起,揣在绦儿边。足穿一双嵌金线飞凤靴,三五个小黄门相伴着蹴气毬。”真宗朝宰相丁谓擅长踢球,他有一首蹴鞠诗说:“鹰鹘胜双眼,龙蛇绕四肢,蹑来行数步,跷后立多时。”秀才柳三复得知宰相常在相府后花园踢球时,便天天去园外等候,寻找机会。终于有一次丁谓用力过猛,将球踢飞墙外,柳三复如获至宝,头顶着球入内求见。只见柳三复纳头便拜,头上的球即刻转到肩或背上,头抬起时,那球又翻到头巾上,拜揖再三,那球始终在头、肩、背之间旋转,不曾落地。丁谓叹为观止,不禁连连称赞。柳三复趁机将诗文献上,被留作门客。
除了皇宫官府有足球表演的专职人员外,民间也不乏高手,球场林立,踢者如云。陆游有“寒食梁州十万家,蹴鞠秋千尚豪华”的诗句。当时宋朝还有齐云社,相当于现在的足球协会或足球俱乐部。《水浒传》第二回写道,端王邀请高俅下场踢球,高俅不敢,端王说道:“这是‘齐云社’,名为‘天下圆’,但踢何伤。”陈元靓的《事林广记》也有诗曰:“四海齐云社,当场蹴气毬,作家偏著所,圆社最风流。”比赛时球队分为左右队,每队最多达16人,队长称为“球头”。《武林旧事》卷四“乾淳教坊乐部”曾详细记载球员名单:“左军一十六人:球头张俊、跷球王怜、正挟朱选、头挟施泽、左竿网丁诠、右竿网张林、散立胡椿等;右军一十六人:球头李正、跷球朱珍、正挟朱选、副挟张宁、左竿网徐宾、右竿网王用、散立陈俊等。”胜者趾高气扬,风光无限;输者垂头丧气,黯然失色,队长的脸上还要被抹上白粉。场外观者云集,人山人海。陆游有诗描写道:“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
画的裱边有“钱舜举蹴鞠图真迹”等字样,这是该画收藏者吴湖帆所题。吴湖帆,江苏苏州人,著名的收藏家、画家和书画鉴定专家。裱边以及画面上的不少钤印都是吴湖帆和夫人潘静淑留下的。说明这幅画流传有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