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变变变
我们先来看一下甲骨文。甲骨文多为统治者的占卜记录。一般是先书后刻,从书法角度来看,已经具备了后世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等要素。排列多纵成行,横有列与无列并存,疏密错落,变化丰富。
到了商周时期,金文作为官方常用文字登上了历史舞台。金文,一般指在青铜器上刻、铸的铭文,从商代中后期开始流行,周代达到顶峰。秦称铜为金,故把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商周时期,钟为礼乐之器,鼎为权利象征,故又称钟鼎文。按照铸造方式可分为两种,其中阴文为款,阳文为识。
秦小篆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就已经广泛使用,在秦统一六国后,对小篆进行了统一化、规范化,最终呈现出以李斯《峄山碑》《泰山刻石》为代表的“官体”小篆。秦小篆对后世篆书的发展影响深远,不仅是因为其线条、空间、弧度极具美感,更是因为其具有规范性、识读性,这种规范与美感贯穿了其后的书法发展,所以小篆对书法发展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
“隶书者,篆之捷也”,这是《四体书势》的一句书论。由篆而隶的书体演变中,依靠快写、省略、假借、合并部首等篆书快写手段,破坏和肢解原有的汉字结构和用笔方式,并在变化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规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隶变过程,正是中国古文字系统向今文字系统的演变过程。
通过图中的范字我们不难看出,甲骨文因受其特定的刻制工艺影响,笔意相对较弱,直线偏多,且在形体上比较具体化。比如“木”字、“马”字,其中“马”字不仅显示出了马的整体形态,甚至细节处的马头、马鬃、马尾也都有所刻画。到了金文,逐渐出现了简化、省略的演变态势,使字的表形性逐渐弱化,慢慢走向“抽象”。到了小篆与隶书时期,书写越发简便、快捷,点画更显“抽象”。在这样一个演变过程中,体现了中国文字系统从繁到简的发展态势,越来越便于书写,这种发展态势在同时期的草书(章草)中也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