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美术报名家学院首届张谷旻山水高研班第二学年启动
■本报记者 厉亦平 见习记者 施涵予
2022年8月,美术报名家学院张谷旻工作室的山水高研班在杭州启动,如今第一学年的教学已经完成,第二学年即将开启。年龄不同、职业各异、美术基础也各不相同的学员,从全国各地汇聚杭州,在这里感悟山水精神,学习传统文化,探索笔墨语言与个体心性的表现。
临摹、写生、创作是中国山水画教学的核心课程,三环相扣、缺一不可。高研班以美院山水专业系统教学为依托,由导师张谷旻教授带领教学团队亲自授课,分阶段指导学员深刻认识中国山水画演绎发展的脉络,并在实践中提升自我。
远承宋元,研习古人
第一阶段的集中教学为期15天,以临摹为主。张谷旻教授亲自指导学员,由画理画论到笔墨实践,由线条训练到树法石法,由局部解析到整幅通临,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并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讲解推动了学员对艺术审美价值的形成。
班级学员的美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已具备一定基础,有的则刚刚入门。要使超过半数的零基础学员在一年里对山水画有所掌握,这对老师也是不小的挑战。15天内,师生们都全身心投入,总是早上八点来到教室,直至晚上十点多才离开。
在课堂上,张谷旻着重强调用笔的变化和不同的表现力,强调丛树处理、山石结体和形态的把控。他选择陆俨少、顾坤伯课徒稿,讲解树、石、云、水、舟桥宫室的技法。到第二周,再针对《溪山行旅图》、《早春图》、《万壑松风图》、《青卞隐居图》、《富春山居图》等宋元名迹进行临摹教学。
经过这段认真刻苦的学习,山水画在大家的眼中越发清晰,用笔有勾、皴、擦、染、点,线条有长润、凝练、厚重之分。学员不仅增强了笔墨及造型的表现力,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审美品格与人文素养,对山水画的眼界愈加宽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逐渐丰厚。
集中学习告一段落后,师生们也一直在线上保持联系,交流心得,答疑解惑,准备着下一阶段的学习。
搜妙创真,外师造化
夏日的炎热逐渐消散,高研班的师生再次相聚时,已是秋高气爽的十月,正是适宜外出游历写生的好时节。
写生是学习山水画的重要阶段。从临摹到创作之间最好的路径,就是亲身体察自然界的山水风光,情与景汇,意与象合,从自然之境走向笔墨之境、意象之境,这就是“师造化”。
高研班写生了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国清寺与古梅,笔端感受了石梁的奇峰飞瀑,品味了苏州园林的咫尺乾坤。张谷旻每天为学员示范作画,辅以细致的讲解,按选景观察、立意构思、行笔落墨等步骤指导学员对景写生,从纷繁的自然客观景象中,找到笔墨的切入点,提炼概括出恰当的画面。
尽管常常示范,但张谷旻并不希望学员们画得和他过于相似。他想传授的更多是观察、归纳与提炼的方法,因此鼓励大家尽量画出自己的感受,在意境营造、构图布局、笔墨表现、虚实处理等方面,有独属个人的体会。这既是对于之前习古人的基础巩固,也是为日后创作积累素材与经验的过程。
随着教学的推进,学员们的能力逐步提高,即使是起初不得要领的初学者,也基本掌握了写生的方法。张谷旻敏锐地察觉到每个人的进步,总是不吝赞美,他认为任何一点新的进步都是可贵而值得鼓励的。有了老师的肯定,学员们也越发用心投入,获益匪浅。
守正出新,中得心源
第二年春天,高研班开启了最具挑战的一个学习阶段——创作。这要求学员们在中国文化的大语境下,秉承历史文脉、转化传统语言、提升作品意境,创作出契合个人心性、初具新貌的山水大画。
山水画创作不是纯客观的还原,最佳状态是主客观的结合,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天人合一。在起稿阶段,张谷旻根据每个学员的不同情况,启发他们调动各自的生活经历,回忆游历过的山川以及内心的感受,捕捉最触动人心的景象,将其表达在画中。
大家的创作水平各异,张谷旻因材施教,初学者可稍微侧重客观物象呈现;水平高的人则在构图、笔墨、意境上对其提出更多要求,并时不时提醒,指出其不足之处;而对于基础薄弱的学员,则予以更多鼓励,建立起他们的自信心。简言之,不能一味打压,也不可一味赞美——多观察,多留心,才能掌握好教育的时机。
就这样,师生共同投入创作,从清晨到夜晚,从生疏到熟练,从起稿,到局部训练,再开始正稿创作、调整,最终每个人都完成了一幅六尺整纸以上的大画。
“创作是一辈子都没有尽头的,这次学员们完整经历了这个过程,未来随着他们阅历、眼界、境界的提高,他们的创作层次也会随之提高。”张谷旻说。
开启新篇,学无止境
为期两年的山水高研班课程已经过半,第二年,张谷旻教授计划仍从临摹、写生、创作三个阶段,指导学员深入学习。但这绝非简单的重复,而是让学员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欠缺,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改善。例如临摹时,根据自己写生和创作中所遇到的困惑:如笔墨表现、虚实处理,或山石结体、树林组合等问题,主动去选择临本来解决这些问题;在写生时既注重表现自然物象的特征,更要融入自己独特感悟和情感抒发;在创作时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突现自己审美追求、意境表现和笔墨语言。
正如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最终看山还是山——山没有变,而是人的境界提升了;绘画的环节没变,但经过一年学习的学员们,已经有了新的体悟。由此看来,学习即为“螺旋式”上升的历程。无论是初学的新手,还是老练的高手,都要不断地经历这样的过程,不断吸收与积累。张谷旻希望,通过学习,学员们能积淀得更丰厚,能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然,表现自然,努力开拓自我形式表现和笔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