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过去的画VS现在的画 你喜欢哪种?
陈宜明
陈宜明是文革以后成长起来的画家,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非常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在那个岁月,他画了很多幅注定会在中国美术史留下浓重痕迹的画。当年他与他的同伴率先突破了理论思想、艺术思想的禁锢,以非凡的勇气和才能创作出一批反映文革和知青题材的作品,引起很大反响,如与刘宇廉、李斌于1978年合作的连环画《伤痕》《枫》等,一反那些流行的虚假艺术模式,以真挚的情感,新颖的形式,高度写实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历史的真相,受到美术界同行的普遍关注。
陈宜明当时的作品能够深刻描绘知青的生活,这和画家当时也是知青,有着第一手的生活体验不无关系。1968年他作为知青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那边呆了七八年时间,一直搞绘画和创作,可以说他的绘画根基是从那时打下的。许多人很喜欢《我们这代人》这幅作品,其原因就是本质和真诚,因为这种场面他是真正经历过的。
多少年过去了,当时的年轻人已迈过了花甲之年。现在的陈宜明仍然以理性的思索和平静的心态,坚持不懈地在他自己的轨道上从事艺术实践,不同的是,今天的他移情于自然风景的绘画。
他坚持在平淡的生活中去发现画意,探寻坚实又朴素的艺术语言。近几年他创作出一批反映他自己周围生活的油画作品,在不大的尺幅之中,尽显山河风采与画家情思,使人感觉清新、舒畅又耐人寻味。
最近在赛丽美术馆展览的作品是一个系列同一个主题,在画里能看到他的追求、自信,也有迷茫和坚持,这是一个真画家的状态,面对同样一个景,能画出不同的感觉,这绝不是照搬一个对象就能画出来的。他们那一代人,既有驾驭传统绘画的能力,又有对新知识的理解,更具有探索精神。
世上许多大画家都有面对同一景物作反复描绘的案例,莫奈如此,塞尚、莫兰迪更是如此,并非这个对象有多么入画,而是这个对象经过反复观察描绘(起初可能是出于无奈),渐渐变为了你的心中之物。日复一日,你对此景的看法已不会只停留在表象的一草一木或某块颜色上,你对它的了解已是全方位立体的。外表的变化其实是随你的感觉而来的,画面的顺与不顺,其实是记录了你感觉的痕迹,因此有时不必太纠结。——章晓明
在画展开幕式上,陈宜明表示:“我觉得苦恼的其实是我们画东西太写实、太客观,现在很多年轻艺术家在创作时更注重主观的情绪和表达,而不是纯粹的刻画。我的绘画已经不是很写实了,但这一步走得太小。”
由此也可以看出,画家并不满足于过去已有的成绩,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后,如今追求的是油画本体语言的提炼,在抛却宏大主题内涵和写实的束缚后,做着一些删繁就简、尽显本真的探索。
(3-5版文字由本报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