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美育

文章导航

十五年的坚守

——衢州高级中学美育实践探索

  一所学校,口号式地倡导美育很容易,描绘一个“洵美且异”的大美之地也不难,难的是在现实困境中,依然坚定地去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表达美,且满怀期待、义无反顾地用美去滋养生命,润泽生命。“教育就应该是一场与美同行的遇见,遇见美,遇见更好的自己。”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找到那片“洵美且异”的大美之地!

  2023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通知里将实施美育浸润行动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表述为“以美浸润学生,以美浸润教师,以美浸润学校”。“浸润”这个词,是一个能够引发思考、唤起联想和想象的词语。“浸润”二字或许会让你想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诗句。这两个字让我明白:“最有价值的事,往往是长期的、缓慢的、一点点改变的。”

  课程育人是育人本质的回归

  在衢高校园南侧,有一棵近600年的古樟,我们把它称作“衢高之眼”,也称作“学生舞台”。我的一节语文课就发生在这棵大樟树下,我和学生交流的内容是“观自然,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探讨的是《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这两篇文章。其中有一个教学环节,大约6到8分钟的时间,我请孩子们不要发出任何的声音,运用语文学习中提到的“通感”这一修辞手法,调动五官,去思去想去看去观察。一位女同学,大约在后半段的冥想过程中,眼泪顺着她的脸颊流了下来,之后竟然是满脸泪水。我问她流泪的原因,她说:“校长,我真的太久没有与大自然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字对过话了,此时此刻,我好感动。”

  在课后撰写的感言里,她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这堂课让我听得很入神,凝视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时,老师说的话,都让我感同身受。我已经太久没有和大自然对视了,站在大樟树下时,我感受到了生命在流淌、美好在绽放,很受启发。此刻,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想去孔氏南宗家庙里逛逛,站在银杏树下背诵《论语》的章句。”

  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就应该由此而出发,让孩子们对这个真实的世界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能看到风花雪月,能听到虫鸣鸟啼?从2020年开始,每学年的开学第一课,我都会带着孩子们去看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字,让他们在这些风物面前沉静下来,思考真实世界的意义。今年夏天,我决定要把这一堂课整理成一门课程,并将这门课程命名为“在地风物”,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表述为四句话:根植校园文化,构建深度关系,实现良性传达,引导关注现实。衢高这15年一直在坚守开展美育课程的改革深化行动,因为我们相信,只有走向课程才能彰显育人实效,才能够呈现持久的生命力。有了这样的认知,也就有了我们构建的“原美生命教育课程”“生命守护应急课程”“美术疗愈课程”“音乐疗愈课程”“正念致美教育课程”。衢高人一直坚信,课程育人不是一时的风潮,而是走向了教育的本质,是一种育人本质的回归。

  美育是全体教育人共同的使命

  我们学校的每一位美术老师都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工作室,我把它称之为“第三空间”。对于老师来说,第一空间是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第二空间是我们的教研组、年级组,是具有公共属性的工作空间;而第三空间则是老师们可以安放心灵、可以呈现个性、可以激发灵感的个体空间。就像林语堂先生说的,“我要一间自己的书房,可以安心工作”。这里可以展现他们的魅力,这里是艺术家的精神乌托邦。衢高人坚定地认为,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美育资源,教师的素养决定了学校美育的质量。所以我们这15年,也在坚持开展教师美育素养提升行动。我们相信,美的老师,成就美的教育;美的教育,成就美的学生。

  美术老师是美育的中坚力量,是美育的最基础的专业力量。但是在我的理解里,教师这个职业本身、这个角色本身就具有美育的功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教师绝不仅仅是美术教师的专属,美育应该是全体教育人共同的使命、责任和担当。我们都是美育教师。艺术教育和美育一定有很多共同的路径和任务,但美育绝不仅仅是指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审美,但美育绝不限于审美培养,它应该还包括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浸润,还有创造创新能力的激发。于是在这样的认知下,就有了我们面对全体老师的美育培训,也就有了我们今天汇编的《与美同行,让生命更美好》一书,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不同学科的衢高教师,自觉地投入美育浸润行动当中来,率先垂范,做到了“以美育人先育己”。衢高的老师们是在通过美的方式,遵循美的规律,培养美的学生,成就美的教育。

  实践才能让学生遇到真真切切的美

  一个小女孩腿受伤了,一瘸一拐,走到了三楼的音乐餐厅。我问她:“腿怎么了?”“受伤了!”她回答道。我追问:“这么不方便怎么还走到三楼来吃饭?”她有点腼腆地笑着说:“这里有氛围,我在这里用餐,感觉很优雅。”我给她竖起大拇指,还把一盒酸奶送给了这个优雅的女孩。这段话里有两个词引起了我的思考,第一个词是“优雅”。能从一个孩子的口中听到“优雅”两个字,我很激动,感受到了一名老师最大的幸福,这让我相信,美的教育是可以让一个孩子生命之花开得坚定、从容,并且绚烂。引起我思考的第二个词是“氛围”。这件事发生在食堂的音乐餐厅,而这样的一个氛围又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呢?

  其实,我们应该知道美的教育不应该局限在课堂里,它应该发生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应该发生在教师的每一个教学行为当中,应该发生在学生每天每时每刻的校园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应该去充分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普及行动,因为美重在熏陶,重在体验,美是一个人在物我同一的过程当中达到一种生命的解放状态,进而获得的感受。实践才能让学生遇到真真切切的美。

  校园之美,必须根植于校园文化

  樱花又开了!——这一张照片拍摄的时间是在2023年的3月,地点是在衢高新校园。衢高没有因为校园搬迁,让樱花的美逝去,樱花还是那株樱花,依旧花开满枝,而欣赏的人已经从老校园的一个孩子,变成了新校园的一群孩子。衢高人,从来没有放弃对美的追求。因为我们知道,有美的校园才能够去浸润出学生的审美,有了审美,就会影响他们未来的生活。这15年,我们坚定地在开展校园美化营造行动,因为美了校园,就能把美的种子种在孩子的心里,总有一刻,总有那么一天这颗种子就会发芽。老校园的四季花海,衢高人记忆中永远都忘不掉的梧桐大道,充满现代气息的艺术馆,绿意葱茏的求知亭池,多姿多彩的紫藤花廊,曲折清静的通幽小园……但校园之美,必须根植于校园文化。如果脱离了校园文化,美就会变成了热闹,或者就会变成一场秀。根植于校园文化的美,才会生成充满生机、呈现育人品味的人文环境。

  学校坚持多年的“衢高之星”评选活动,从去年开始,我们已经将它的价值激励体系进行了重构,所有荣誉的命名全部取自于校园文化石上的文字内容。“芳华之星”“呼风唤雨之星”“原美达理之星”“求索之星”“识己之星”,等等,全部来自校园文化,支撑着学生生命价值体系的重构。这面涂鸦墙共39面,里面呈现的内容都是关于温暖校园的故事,铺就的是校园文化的底色。还有悬挂在学校教学楼门廊里的“凡人凡语”标牌。我们在很多地方见到的多是书写内容为“名人名言”的标牌,但是在衢高的校园里,悬挂的却是孩子们每学年自下而上、全员参与、征集遴选而成的励志语句。这些照片就悬挂在被征集学生所在班级的门口,孩子们进出看到的都是自己班里的同学写下的凡人凡语,或许它的激励作用会更强。

  带着微笑,走向未来

  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7月16日晚饭后走路,一个外卖小哥突然把车子停在我身前,摘下帽子,满面笑容地说:“校长好!我是衢高21届毕业生,现在是在打暑期工,每个月可以赚六七千元,给自己赚点学费。”我还没来得及问他的名字,他就说赶时间,过几天回母校看您和老师。我说:“骑车要注意安全!”他一边笑一边说:“校长放心。”

  我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这位学生肆意而又张扬的笑容。在毕业季,在我送给学生的寄语当中,就有这样一段话,“你们毕业了,衢高带给你们的生命成长标志应该有很多,也一定不只是高考成绩,但有一个显性的标志我很看重,那就是你们脸上的微笑。我期待你们‘带着微笑,走向未来,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我很希望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能长成他们自己喜欢的样子。我们时常在问,这个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已经来到了,我们用什么样的确定性来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我想一定有一个答案,就是一种美好的生命品质。正确的认知、高雅的情趣、创造创新的活力,这些一定就是我们的学生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积极因素。我坚信,那个骑着车在送快递的衢高毕业生,生命里藏着美,他满眼看到的都是美好的东西,他的生命就一定越来越美好,他的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衢高的美是坚守了15年的一种生命品质的提升,我们是在为生命成长而教。


美术报 美育 00009 十五年的坚守 2024-11-30 美术报2024-11-3000009;27203769 2 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