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0版:副刊
3  4  
PDF 版
· 我的先生范炳南
· 傅山先生的节操
· 怀念陈望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4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怀念陈望
  4月5日,陈望先生在广东汕头与世长辞,终年84岁。

  这位20世纪以来在版画和中国画领域都蔚为活跃的艺术老人,身后留下的有他在数十年间辛勤创作的大量的充满了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沉淀下来的既有个性语言特征又有公共精神话语的视觉内涵。

  陈望先生1922年生于广东揭西,早在中学时代,他就以木刻的形式参加了家乡的抗日美术宣传工作,把艺术理想和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1940年初,他求学于广西省立艺师,并参加了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这期间的有关作品,如《开路》(1941年)、《村景》(1942年)、《午餐》(1944年)、《寒夜》(1944年)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透视集体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场景片段,表达艺术家所眼见和关注的生活与现实。1945年之后,陈望先后在重庆和泰国曼谷从事版画创作,并在《曼谷商报》担任美编,直到1949年重返家乡汕头。

  这期间,陈望的艺术创作有一个大的飞跃。他除了在一些作品中继续保留着其特有的平和语气之外,更多的则是在作品中体现出浓郁的关于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关于人性道德的关怀。陈望的创作,更多地注意到艺术家主体精神世界的表达,他以版画为武器,创作了《受难:一二一昆明惨案》(1945年)、《悼烈士》(1946年)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陈望并不停留在对社会历史事件的如实描写,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地调动了多种语言方式,表达出他对光明的追求、对黑暗的批判、对现实的态度和对历史的反思。他的其他作品,如《小憩》(1946年)、《唐山船》(1946年)、《夜》(1947年)、《都市的背面》(1947年)等,尽管描绘的是上世纪40年代在街头、屋角、小巷、码头上的寻常见到的社会场景,但是,陈望通过黑白灰的变奏和画面的取舍,表现出他作为艺术家在特定年代所不得不说出来的悲天悯人的道义情怀。

  1949年之后,陈望长期居住在汕头,曾经担任《汕头日报》美术编辑。1960年后,陈望先后担任过汕头地区文联副主席、汕头画院副院长、汕头画院名誉院长、潮汕版画会名誉会长、汕头市文联名誉主席等职务。1956年,陈望的木刻作品《农民诵诗》获得国家文化部纪念章。1982年,他创作了33幅版画作品《南山魂》系列,表现潮汕地区从革命、生产到现实生活的历史演变。1991年,陈望获得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版画家协会颁发的“中国新兴版画贡献奖”。除了版画,陈望在1960年以来还进行中国画创作,有关作品如《雄鸡》(1992年)、《小鸟天堂》(1994年)、《花卉》(1997年)等,结合了版画艺术的形式语言,继承传统中国画的哲学和美学意韵,笔酣墨畅,寓神于形,赋予自然万物以生命、感情和时代气息。

  陈望多次参加过国内外的各种展览,并出版有《陈望木刻选集》、《陈望版画集》、《陈望版画新作》、《陈望版画五十年》、《陈望国画集》等多种画册。在日本出版的《鲁迅先生和中国新兴木刻艺术》画册中,也收有陈望的木刻作品数幅。1997年和2000年,陈望先生分别向广东美术馆捐赠版画作品66件、中国画作品6件。2004年,陈望向广东美术馆捐赠了他在40年代创作的33件木刻原刻版和近年来创作的72件版画原刻版。这些捐赠和收藏活动,对于开展20世纪广东美术史研究和中国现代版画史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广东美术馆编辑的《本真陈望》图录,也将在最近正式出版。

  陈望生前曾经说过:“回首人生,值得自慰的是,我的从艺之路没走错。我爱艺术爱得很深,几乎血管里不是油墨就是颜色。我用画笔记录公民的喜、怒、哀、乐,几十年来在时代的人流中向理想的方向奔走……”从陈望的作品和他的艺术人生中,我们所看到的,也正是这样高亢的理想与追求。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