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绘画创作中,有时一个偶发性因素会突然改变作品的进程,有的导致成功,有的导致失败。笔者在长期的美术创作和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将材料、技法方面的偶发性进行有效的利用,可以使作品比常规性的手法更令人赏心悦目,更有表现力。如果作者在创作理念上保持开放性、心灵上保持自由,作品则更能表现作者的激情和个性,不会落入俗套。笔者认为:创作离不开偶发性因素的刺激,创新往往和偶发联系在一起,我们应从更新观念入手,认识和探究偶发性在绘画创作和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一、 偶发性既是对陈规的破坏和挑战,又是创新的契机和动力。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程式和规范如果不推陈出新,就很难有新的发展。陈规既是文明的积淀,功不可没,同时它又是创新的羁绊。一种材料和技法一旦成为定势,常常会阻碍新思路和新发现。习惯性的套路要靠创造性思维和大胆实践才能打破。偶发性因素有时是对陈规的破坏和挑战,但同时又是创新的契机和动力。山东淄博陶瓷研究所在研究古代色釉的过程中,有一次无意中将配料比例搞错了,结果却因为这个意外浪漫的失误烧出了美丽的虎斑纹,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窑变花釉。
二、 偶发性蕴涵着作者的心理期待和激情,是个性张扬的结果。
人们做事情总能反映一定的个性,绘画也不例外。生活中,人们有了感受和激情,想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产生了创作的最初动机,但各人的方法不同,能力不同,结果相去甚远。有的喜欢一气呵成,不再修改;有的喜欢反复修改,十年磨一剑;有的将剪纸剩下的负形或碎片重新组织起来拼出纹样,看看能否有所新发现;有的干脆放弃传统的材料和技法,直接用现成品作为媒介,表现自己的情感和理念……总而言之,作品中的偶发性其实是作者内心的心理期待和激情表现。不同风格的背后是个性的极度张扬。
三、 偶发性应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在绘画中,偶发性有无意和有意两种状态。无意偶发,可遇而不可求,人们事先没有准备,能否把握得住要看作者的反应能力和控制水平。有意偶发性往往是作者事先有所准备,有相当程度的可控性。比如中国画中的大写意,水彩画中的半抽象作品以及油画中的意象和抽象作品等等。在现代诸多绘画形式中,有些抽象作品表现的形式和意图似乎无法名状和确认,好像都是偶然形式,一挥而就似的。但若仔细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画面中蕴涵的意味和不同作品之间的差异。许多抽象作品是作者有意放纵状态下的发泄和实验,是作者通过特殊手段表达的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在画面制造“混乱”,是为了打破常规,寻找新的视觉语言,而寻找和发掘过程有理性的归纳和分析、判断和选择,充满秩序感。真正优秀的作品应是高度感性和高度理性相结合的产物。
偶发性往往是反常的,蕴涵着无限的契机,关键在于取舍之中。作者的眼光,个性和能力,决定作者的选择,材料和技法都是理念的载体。理念和心灵都是融合在一起的。一个人重要的是使心灵获得自由。心灵自由了,创新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