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崖,是傅山的自号。傅山的自号多如牛毛,丹崖——长满红叶的山崖,叫响了。一个有意境的名字,当然会让人注意的。林鹏《丹崖书论》(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除收有几篇序跋、评论外,几乎都是研究傅山的随笔、札记、考据一类的文章,因此可以说,《丹崖书论》是一本探析傅山人生轨迹,追寻傅山艺术心理,论述傅山文学、书法品质的专著。
在中国文化史上,傅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不甘为贰臣的政治立场,保持精神独立的现实抉择,精心营造的孤独、丰富的书法艺术世界,引起知识界的广泛关注。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傅山的认识,仅限于书法界,对他的分析与争执,除了他的绵延狂草,就是他的“四宁四毋”。至于他的政治活动,诗词创作,学术研究,歧黄之术,以及独具风标的人格特征,就被人们忽略了。然而,对于傅山来讲,这一切更重要。它代表了傅山生命的整体,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怀疑现实、完善自我的具体体现。林鹏注意到这一点,他开始超越时下傅山研究的局限,追逐这一奇人的一生,而对其书法的解读,也是为了把握傅山的全部。
傅山的社会角色有多重性,这就注定了傅山研究的复杂和艰难。傅山的世界,书法显然是他遣兴的手段,是治学之余的雅玩,也是与古人对话的传统渠道。傅山的意义,书法应该是一种表象。古代知识分子,书法首先是一种功能,实用价值是排在第一位的。数千年间,读书人品评古人书法是一种时尚,与同时代人交流是一种习惯,其实际的文化需求和精神属性是相互交融的。傅山的别具一格,书法的历史影响是重要的一个价值环节。书法的普及性,使得我们有机会认识傅山,了解傅山。因此,也就有可能放大傅山的历史地位。对于傅山来讲,这是幸事,又是不幸。我们因书法记住了傅山,也就有可能因书法限定了对傅山的深入认知。比如他的政治思想,他的哲学观念,他的文学价值,他的人生理想,他的孤独、痛苦、悲怆,以及他对现实妥协所带来的心灵的煎熬。
研究傅山,林鹏也是别具一格。林鹏的遭际,与傅山有相似之处,首先以书法名世,同样醉心于先秦诸子的研究,经历过痛苦的政治磨难,有着丰富的文学创作经验。这般人生体验,这种知识结构,预示了林鹏对傅山研究的独特性。林鹏热爱他的乡党傅山,他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傅山的书法,而是一个人的生命与精神整体。林鹏掌握了关于傅山的全部文献,又在坊间四处寻找傅山的蛛丝马迹。难能可贵的是,林鹏保持了难得的平静,他不求“新闻效应”,以知识分子的科学立场和自由学术精神,破解着傅山——这个才华横溢、特立独行的历史人物。这样的姿态已经不多见了,急功近利的心理驱使,令多少学人耐不住寂寞,浅尝辄止地翻阅几本参考书,写几篇洋洋万言之文,就敢于表现大师的面目,一副杀气腾腾的样子。林鹏情系傅山,自然是被傅山精神世界的感动。走近傅山,沐浴傅山的精神花露,也就决定了林鹏学术研究的价值走向——沉实、深刻,自然、清新。对傅山生平的梳理,林鹏从不单一地关心细节,而是把傅山放在明末清初新旧交替的时代,政权更迭,狼烟四起,社会动荡等,对当下读书人命运的改变以及在这种改变中,读书人对理想的坚守,对外部影响的抗争和必须支付的惨重代价。文学即人学,愤怒出诗人。傅山的行为准则,文学、艺术创作、学术研究,与其坎坷的人生经历是对应的,围绕着这一切,傅山的一首诗,一幅字,一段话,一张药方,一声叹息,一曲高歌,才具有生命的鲜活,审美的意义。
傅山其书、其文、其诗开卷有益,傅山其人耐人寻味。读《丹崖书论》,傅山近在咫尺。林鹏的另一种优势,是他文学化的语言,陈述也好,论述也罢,朴实又具有诗性的文字,为他的推论和解读增加了可信度和阅读的快乐。如果说书法的艺术支撑是线条,那么,文章的艺术支撑就是文字。在书法研究的学术框架逐渐清晰的时候,我们也该对书法研究语言的文采、节奏、丰富、准确,提出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