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1版:副刊
3  4  
PDF 版
· 诗词一组
· 夏阳的“毛毛人”
· 灿烂印象派
· 一轴山水“画”衬诗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7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夏阳的“毛毛人”
王 嘉(广东 广州)
  “戏线弄条:夏阳艺术展”于7月11日至8月6日在广东美术馆展出,夏阳作品中的“毛毛人”特别引起了观众的注意。在俏皮的、带有空气感的想象空间里,不管是早期作品《海滩》(1964年)、《三个邻居》(1964年)、《海德公园》(1966),还是近年来的新作《梅杜莎之筏》(1997)、《最后的晚餐》(1998)等,画面中的“毛毛人”都给人一种调侃、轻松、愉悦和诗意的享受。它们以蔚为别致的品格穿行在当代艺术的纷繁样式当中,散发出不可抵挡的视觉魅力。

  夏阳对“毛毛人”的最早尝试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确切地说是在1963年移居巴黎之后。在此之前,夏阳师从前辈画家李仲生,并在1956年与吴昊、萧勤等联名筹组“东方画会”,成为台湾60年代初期倡导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他正是带着对现代主义的思考和追求来到了巴黎,开始新的创作历程。在60年代,他的“毛毛人”题材的作品主要来自现实生活:海滩、公园、妓院、赌场、左邻右舍,一切公共领域乃至私人空间中活动着的人,都是他所关注的对象。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他在此前的艺术道路上所接受过的各种熏陶:新古典主义的精神、机械主义的技巧和抽象表现主义的气质,都还不同程度地停留在他的画面里。他把背景处理成简洁明快、大刀阔斧的效果,这跟他对“毛毛人”在形象处理上的不厌其烦、耐心细致的笔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效果。热烈与冷峻、简单与复杂、沉静与躁动、空疏与细密之间的反差,使他的“毛毛人”既交融在景象之内,又超越于画面之外,给人以格外别致的感受。

  从70年代至80年代,由于旅居纽约的原因,夏阳转向了长达20年左右的照相写实风格的创作,直到90年代才重新回到“毛毛人”的艺术语境。由此以来,夏阳的“毛毛人”系列作品主要是表现两类题材:一是《铁拐仙》(1990年)、《赵元帅》(1990年)、《济公》(1990年)、《雷公和电母》(1990年)、《关公》(1990年)等民间文化的题材;二是《幼发拉底河的败退》(1991年)、《查里四世和他的家庭》(1997年)、《梅杜莎之筏》(1997年)、《最后的晚餐》(1998年)、《仿艾尔·查利可基督受难图》(1998年)等历史文化的题材。夏阳把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跟中西方的历史文化结合在一起,完成了对“毛毛人”的文化喻意的突破。这些“毛毛人”不再局限于艺术家自己所观察到的现实生活中的人,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内容的更宽泛意义上的人。夏阳对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再现,以及直接取材于西方历史故事乃至西方历史绘画而加以当代演绎的画面,使得他笔下的这些“毛毛人”,不仅是一个个生动的形象,更是历史和文化的结晶,他们体现着夏阳对生活的感受、对生命的体验、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文化的情怀。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