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我的理解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是一个全称肯定命题,意思是说,所有的人都是爱美的。不管是中国人、外国人,还是现代人、古代人;不管是男人、女人、还是大人、小孩:也不管是身体健全、健康的人,还是残疾人、病人,等等,都是爱美,追求美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也有这样的内涵,即爱美伴随人的一生。人的一生各个阶段,无论婴儿、少年、青年,还是中年、老年,都与审美、爱美发生天然联系。而且,人的生活,人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美,衣食住行、工作学习、交际娱乐、婚嫁殡葬等,都要讲究美、追求美。
不仅如此,爱美、追求美还是人的一生中相当重要的内容。梁启超先生在《美术与生活》一文中曾经指出:“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的一种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去,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
在我国的古代经典《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子路、曾点、冉求、公西赤等弟子陪孔子坐着。孔子让这些弟子谈谈自己的志向。
子路连忙抢着回答:“我想去治理一个千乘之国!只要短短三年时间,就可以使人民既有勇气,又懂得道义,能够抵御敌军侵犯,战胜天灾。”
冉求说:“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让我去治理,三年时间,我可使它国富民足。”
公西赤谦虚地说:“我不敢逞能,但愿继续学习。如果祭祀或者会盟,我愿穿上礼服,戴上礼帽,学习做个小小的司仪。”
孔子最后问曾点,曾点正在悠闲地弹琴,听到老师的问话,“铿”的一声,把琴声停了,连忙站了起来,慢慢地回答道:“我的想法和他们三位有些不同……”
孔子安慰他:“但讲无妨,不过是各人谈谈心志而已!”
曾点说:“我可没有他们三人那样的志向。我只想在三月的春天里,穿上新做的夹衣,相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里游游泳、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上唱着歌走回来,岂不是很快乐吗?”
“老师,您……”
“哎——”,孔子点了点头,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啊!”
曾点说的是一种爱美志向,追求的是一种审美境界。而子路等人的志向都是治理国家、管理国家。孔子一向以“仁”为其学说的核心,主张以德治天下。结果他既不赞同子路、冉求的治国富民的志向,也不赞同公西赤“立于礼”的主张,而偏偏赞同曾点爱美、审美的志向,这是十分令人深思的。
这个故事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孔子向往审美境界,并把爱美、审美看得高于治国平天下。
“孔子述志”典故告诉我们的是:美具有无限的魅力,追求美、向往审美境界是人的天性。审美是人不可缺少的高级精神活动,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审美对人类的发展、人格完善、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美能益智,美能辅善,美能陶情,美能促健。审美享受是高尚的纯洁的享受,审美能够超越个人的孤苦、失意以及各种利害关系,获得自由。
当然,爱美是一回事,懂美、会审美又是另一回事。我们可以说所有的人都爱美,但是绝对不能说,所有的人都懂美、都会审美。要真正懂美,学会审美、欣赏美并且按美的规律创造美,就需要学习一些必要的美学知识。
学习美学知识的途径是非常广阔的。从柏拉图关于美学的对话中,从康德对美和艺术进行严肃的哲学分析判断中,从西方近代的一些美学家对审美心理详细描绘的著作中,从中国古代文人独特的审美活动中,从具体的审美实践、审美体验中,我们都可以学到美学知识。同样,从古今中外的审美趣事趣谈中,也可以启发我们去思考很多美学理论问题,了解审美知识。这里奉献给读者的,就是这样一本小册子。
本书首先从美学史考察开始,介绍了人类对美学的探索,然后围绕审美活动漫谈,再分别从审美的客体和主体展开出去,对审美对象和审美的心理活动进行描述,通过通俗而有趣的故事,介绍美学的相关知识,展现审美的魅力。
笔者在写作过程中,深感用趣闻轶事、故事形式来系统介绍美学知识,并非是易事。不少美学知识很难找到恰当的趣闻来表达,况且审美是体验性、悟性的高级精神活动,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有限的文字、趣闻,也很难表达无限丰富的审美境界。所以,尽管做了努力,在美学知识方面肯定有很多遗漏,好在本书它并不是一本系统全面论述美学的理论著作,所以,以田夫献曝之心冒昧呈献给大家。此外书中诸多观点,只是一孔之见,谬误之处难免;所用事例,也不一定恰当,这些都敬请广大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