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1版:副刊
3  4  
PDF 版
· 晚明的窑变
· 简约的深意
· 秀才乙丑补庚申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9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秀才乙丑补庚申
——吴昌硕《重游泮水图》
  对书画收藏来说,有两类作品是让人兴奋的:一是画家的代表作;二是有文史价值的作品。社会积富越多,以金钱易代表作品的事越见频繁,不足为怪。时光流逝,快捷浮躁,倒是第二类作品可遇不可求。收藏越来越体现着文化的价值,第二类作品的魅力正渐渐打动着我们的内心,成为我们守望传统的心灵依托。

  以吴昌硕而言,他的大富贵牡丹、梅花,我们见得多,习以为常,倒是对他“一月安冬令”这样的印章尤为倾心。在他的仕途上,除出任“一月安东县令”被人所知外,他“秀才乙丑补庚申“的经历是极为值得关注的。关于此事件的书画作品,市场上未见到一鳞半爪,少而弥珍,让人神往不已。

  近日,上海友人捧来一手卷,当陆续打开时,起初还很平常,越往后看,惊讶越多,惊喜重重。这正是包括吴昌硕在内的海派29位名家纪念缶老回忆青年时中秀才的《重游泮水图》精品。

  古代科举时,称秀才入试是“游泮”,“泮”就是“泮宫”,古代的学宫,“重游泮水”意思是回忆当年中秀才的场景。该手卷卷首是吴待秋画的《重游泮水图》青绿山水,款识上写“岁次乙未为昌硕仁丈重游泮水之年绘此敬贺,即乞教正。”紧接着是吴昌硕先生自书《重游泮水》诗二首:“秀才乙丑补庚申,天目回头梦已陈……乙未三月重游泮宫伥触前尘,率赋二律,吴昌硕时年七十有六。”精彩不绝于此,卷后还有包括郑孝胥、黄山寿等海派名家敬录缶老重游泮水诗的各式文稿,这27位名家的墨迹书写在不同的宣纸信签上,形式不一,风格各异。

  身心不由地激动起来,从面世的书画作品来说,这是吴昌硕亲自创作的,目前能见到的记录自己中秀才的书画作品。

  那么,“秀才乙丑补庚申”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不得不从1860年(咸丰10年,庚申)的鄣吴说起。这一年,17岁的吴昌硕去孝丰报名参加府试。史料看,他未能如期赴试,原因是“庚申之难”。 咸丰10年,太平天国的战火烧到了安吉,府试被迫取消,浙皖要道上的鄣吴鏖战半年,满目疮痍。

  “庚申之难”于1864年秋天平定,21岁的吴昌硕回到家乡,母亲及妻子在战乱中离世,惟余他与父亲相依为命。次年的1865年(乙丑)吴昌硕又随父亲迁居安吉县城安城镇,秋天,适逢补考咸丰庚申科的秀才。吴昌硕在父亲及老师的催促下,勉强应试,竟侥幸考中,成为秀才。“乙丑”年的秀才,竟是补五年前“庚申”科的考试,这即是“秀才乙丑补庚申”的来历。

  从1860年算起,60年后,1919年(己未)的三月,吴昌硕回忆青年时中秀才的往事,想起曾经的家破人亡、国事危难,不由地感慨万千。他写了《重游泮水》二诗,其中一首为:“秀才乙丑补庚申,天目回头梦已陈;诗逸鹿鸣芹且赋,年增马齿谷为神;县瓢饮择涓涓水,乞米书成盎盎春;珍重吴刚频历劫,可怜孤负月前身。”此诗收录在《缶庐集》卷四中,成为研究吴昌硕进仕生涯中不可多得的文史资料。

  当时的山水名家吴待秋与吴家是世交,来往吴家的时候看到了这首诗。作为晚辈,他为此诗专程画了《重游泮水图》,“重游”实际是“重忆”。画面青松连绵,流水潺缓,学宫掩映在青山绿水中,众多生员前来应试。不用说,这里面一定有年少的吴昌硕。缶老看到吴待秋的画,极为感动,当即在手卷后书写了《重游泮水》二诗。缶书全篇扬扬洒洒147个字,以行书写就,一气呵成,力贯而气畅,为经典之作。

  1919年,吴昌硕76岁,早已是海派领袖。《重游泮水图》书画合璧的完成,当然引起了沪上名家的注意,大家纷纷撰文敬贺,题裱于手卷后。

  “秀才乙丑补庚申”的事迹随着文稿的不断发掘和传播,正渐渐被世人所知。《重游泮水图》书画精品的出现,正如“一月安冬令”、“明月前身”印章一样,是经历过生死、阅历丰富的吴昌硕揭示人生真谛,又以精辟而又朴素的形式将悲伤痛楚化为幽默一笑的外化形式。

  “珍重吴刚频历劫,可怜孤负月前身。”“明月前身”,吴昌硕又想起了在战乱中离世的原配妻子章氏,想起了鄣吴故地。落墨行笔,字里行间溶入了他的爱恨情愁,有他的无限瑕思。

  一首诗、一卷画、一个150年前的故事、一代大家的真情流露,有幸,被我们记录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