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百年,中国美学在已经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曲折走入了较为自觉地追求思想的体系性、理论的逻辑性和方法的科学性这样一个现代形态的学术行程,从具体的理论观念到整体的学术思维形式都发生了重大转换。其百年来不断创新、求变的理论努力,在今天看来是那样鲜明且确有成效,令人对之产生浓厚的追索兴趣。
也因此,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美学界对本土问题的理论探究兴趣不断增长,有关上一个世纪中国美学现象和问题的研究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美学界不仅为此连续举办了多个专题会议,集中讨论20世纪中国美学的学术建构及其价值特性,同时,许多学者在近年中也进行了大量的具体研究,力图为2l世纪中国美学新的学术深化提供更为充分的依据。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探讨20世纪中国美学现象和问题的时候,主要关注的还是那些具体概念、命题或观念等的自我演化线索或个别美学家的理论成就。事实上,作为客观历史过程的学术活动,美学的生成与发展绝不仅仅是纯逻辑的。美学之所以在20世纪中国人文学术活动中占有显赫的地位,同它在理论上始终保持了与现实思想文化运动的具体关系是直接相关的。要想充分把握20世纪中国美学百年发展中的诸多现象与问题,就必须深入到整个20世纪中国社会及其思想文化的历史真实之中,从文化整体上来考察美学自身的理论历史,并从美学的整体活动来把握其思想蕴涵,使20世纪中国美学的历史从纯粹理论的逻辑演绎扩展为一种思想的持续进程,进而“重构”其学术发展的历史价值。这样,20世纪中国美学的历史研究才会更加凸显出理论本身的文化和思想的价值。
研究20世纪中国美学,必然涉及对于20世纪中国美学历史结构的重新认识和确定。我们的探讨,重点应在于把握美学演进中的主要历史结构规律、结构性质及结构方式,从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实际进程中寻找美学历史的客观必然性,从而揭示出一个完整的、具有内在相关性的美学的历史存在形式,而不是简单地依照“时间表”来划定近代、现代和当代等“历史段落”,或单纯理解为一套理论概念、命题等的逻辑串联,令美学史变成诸多概念、命题的机械整理和堆砌。也就是说,在研究20世纪中国美学的时候,我们需要强调的是美学本身的结构连续性,而不是历史的时间构架——美学理论的逻辑完整性必须体现出思想的有机进化层次。何况对于20世纪中国美学来说,其历史过程的客观性虽然是确定的,但理论的具体结构和活动又具有种种或然性,它们之间存在着需要我们从思想整体上去把握的规律、性质和方式。即如对于20世纪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及其思想方法的关系来说,我们就应思考:一方面,接纳西方美学的中国学术语境有什么特点?另一方面,在20世纪中国学术语境中,西方美学从具体概念到基本方法出现了哪些变异?这种变异之于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积累的影响是什么?如果说,在20世纪中国美学中,西方话语的存在根据往往在于引入和保存其具体形式的中国学术语境本身的现状,那么,把这个问题纳入美学的历史研究,为的就是从中看出20世纪中国美学的自身精神取向及其内化外来思想的学术依据,进而把美学理论的演化过程同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真实学术性质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组织写作这套以20世纪中国美学的百年学术发展与演变为研究内容的丛书时,着眼的不仅是总结、反思,以求比较完整和深入地反映20世纪中国美学的学术面貌,而且试图能从学术史层面建构起一种新的美学史观和美学史研究方式。也因此,本丛书突出了“以问题带史”的特点,强调以学术史研究的立场来讨论20世纪中国美学各种现象和问题,以学术史所倚重的知识价值特性与知识含量增长来反顾百年中国美学的意义。
本丛书的作者都是当前中国美学界颇有成就的中青年学者,他们的探讨涉及了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20世纪中国美学的总体学术历程及其建构方向、特性和价值,马克思主义美学在20世纪中国的发展,20世纪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关系以及对本土美学资源的承续与突破,20世纪中国美学重要论争及其学术建构价值,20世纪中国美学对于未来中国美学建设的影响和启示,等等。相信他们的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问题会有积极的建设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