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2版:阅读
3  4  
PDF 版
· 超越与裂变
· 传统造型艺术
· 20世纪中国美学史研究丛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9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传统造型艺术
■谭东风
  中国的造型艺术源远流长,有着长久而具丰富意蕴的发展体系。在过去的历程中发展孕育的文化,继承和传递方面不绝如缕。由于中国地域环境的隔绝造成交流方面的不便,文化基本尚未受到外部的冲击,故而较为完整地保全了独立面目的特征。造型艺术作为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主要创作方面及创作原则与审美主流意识方面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个性。应该说,交流的隔绝是一种缺陷和不足,但作为艺术的创作,本身基于人所生活的特定客观环境,思想意识、情感确实是在实实在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是扎根于本土的,感人的力量亦采自于此。从这一观点上看待又似是合乎情理的。可以说中国的造型艺术和审美文化是站稳了脚跟,保持了独有的艺术个性。这种独特性的保持与确立,充分地证明了这个民族对自己所创造的艺术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与充分自信是分不开的。传统的经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不管艺术形式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怎样变化,表意性的创作原则不变。正因为历代造型艺术坚持这一点,我们的作品充满了文化的审美意趣,从而影响着、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提升了整体的人文精神的品位。这就是我们民族具有独创艺术的魅力所在。

  中国人把表意的能力代代相传,并发展到极致,在造型艺术的创造中追求传神、写意、抒情,注重意象表现。而不像西方艺术追摹客观、自然,深入地研究结构、形体,空间、比例,色彩、甚至观察的角度、透视等,钻到了“技”的牛角尖里;偏离了艺术创作的表意、表情的原则。不过聪慧的西方人很快就意识到了自己所走的路是一条削弱表达审美的歧路,在冷漠、荒凉、无聊的路上走了一段后,又回过头来走上表意性的创作道路,这已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事了。但由于观念的偏执又玩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立体主义绘画运动游戏便是如此。不过西方人从中获得了创作自由的能力,在以后的整合中又清醒过来,孕育出的花树长得不错,花儿开得也不错。正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东西方造型艺术殊途同归了。

  中国造型艺术不受物象的约束是自始至终的,并在后来的画论中总结得极为精辟,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传统的造型艺术创作坚持这一原则。强调表意性的“意”从何而来?来自对客观事物与社会生活的观察感受,在创作时不被客观所奴役,是借物抒情、物我互化、天人合一。“外师造化”就是说要拜造化为师,虚心向大自然学习。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生活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是体悟的加工材料。“中得心源”可以说是“外师造化”的体会,集中、概括、筛选、构思后头脑中形成的情和意,这是主观创造的过程,也是精神创造的重要阶段,是“超于象外”的意象构成的思想活动。

  造型艺术的审美创作活动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过去的人们在他们所处的生活时代创造了非凡优秀的艺术,我们从中研究他们的创作方法,积极向上和健康的思想情感,认识其审美的实质价值,看到传统造型艺术的优长并学习和继承它。对于今天处在多元文化交融、冲击环境下的当代人们尤其有着重要的意义。时代在前行,迈出左脚正因为有右脚的支撑方能前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为今天的创作服务,我们才能壮大,这正是编著此书的初衷。倘若能启示后学,重视我们传统造型艺术的学习,实为编者之欣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