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美育
3  4  
PDF 版
· 小巧手制作“新农村”
· 让学生心灵流淌着纯真的美
· 美术对学生
的思维引导
· 写生与课程资源开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12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写生与课程资源开发
□绍兴县杨汛桥镇中学 徐铁臣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缺乏课程资源意识,导致大量课程资源被埋没与闲置。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逐步引起了课程理论界的重视。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的限制,有时教学目的得不到有力的贯彻实施,可是农村却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那么如何有效挖掘农村乡土美术资源来进行教学呢?笔者在教学中尝试通过“写生”挖掘美术课程资源,效果显著。

  美术根植于生活、来源于生活,所以新课标下的美术课堂应该是大自然这个课堂。我校美术课紧密联系当地的实际,学校选择了距离学校不远的中王村作为学校书画院的活动基地。这里的中王村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村,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后裔村,有很多村民都懂得书法,有深厚的文化氛围,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手工艺制作,有王羲之纪念堂、王羲之图书馆、文人的碑刻等。千百年的农家文化、农家风情,富有强劲的生命力。村边还有广阔的农田、流淌的小河、随着四季穿衣戴帽的各种树木、蜿蜒曲折的田间小路,连绵起伏的山峦叠嶂和自然纯真丰富多彩的各种色彩。这些农村特有的资源,为农村美术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乡土课程资源。课余时间我经常带领学生以写生的方式到活动基地写生画画,让学生走出教室,踏入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开辟学校第二课堂,让学生到农村欣赏乡土美术文化,写生农村乡土文化,感受乡土美术文化的浓浓气息,感受大自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打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写生过程中,观察感受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之美。通过实地搜集美术资料,把自己的亲身体验描绘下来。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本地区历史文化知识,并且改变了以往 “千校一面、万人一书” 的局面,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成长、学校特色的形成。

  以往的美术课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欣赏教材中的图片,传授技能,然后让学生坐在课堂里临摹,或凭记忆苦思冥想,结果学生不但画不好,更甭提有创意,而且越来越讨厌画画。因此在特色化美术教学中,根据教材组织学生以写生的方式,去农村、田野、河边、草地上、花丛中画画。这样孩子们不但兴趣盎然,作品富有真情实感,而且在宽松愉快而自由的环境里,陶冶了个性和情操,增加了对家乡的热爱,同时为美术的创作增添了不少素材。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自由发挥。因此,作为农村美术老师,应努力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融入社会,开“源”建“库”。让学生嗅出生活的“清新”,看出生活的美丽,品尝生活的快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乡土课程资源与学校课本文化结合,不仅能让学生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文化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社会综合实践能力。既让学生认识当地的乡土美术文化资源,同时也让他们有一种参与保护、建设乡土美术文化的意识。

  广阔的农村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美术资源库。我们应该多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这片土地,摄取身边的画面,让学生尽情去描绘五光十色的农村社会生活。实践证明,充分开发利用农村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开展农村特色化美术教学活动,不仅使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充满活力与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农村美术教学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在于教师的教学思想怎样与当前课程改革的理念相接轨,从而把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这对每一位美术教师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