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浙江省人美版的小学《美术》第5册中《字的创意设计》教学中,对以美术引导学生的思维有所感悟。
在第一课中,我用“艺”字的变体美术字写法来引导学生。把它的规范写法通过板书写出后,请学生们对4幅“艺”字范例围绕形象特征进行讨论。学生的思路比较活跃,回答也是从自己的知识点和直感来回答的。例如:“这个字是突出来的”、“那个字是用中国结来表现中间的一横的”、“还有一个字是用两个中国结来表现草字头的”、“另外有的是用三原色来写的”等等。
我从他们的回答中,发现了几个思维特征:首先是具有对以往知识点的记忆和随之而来的巩固,同时能从不同的生活感受出发回答相关的问题。简洁地说,学生当下的思维反应是 “由接触教师给出的点,反射为因整个集体思考而铺开的多样化的面”。于是我引用课本外一个原始刻画汉字“旦”来展开教学,借用上部的“日”和下部一横的象征意义来进行更深入的师生互动讨论,以求引导、梳理他们的思路。在对一横的锯齿形图像的认识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它象征的是“山”,又有的学生认为属于“草”的图像。我抓住对图形的认识虽不同,但“山和草都是延伸的一横”的特点,来统一学生对本课创意的知识点的认识。我从“创意要在宏观上展开,细节要在微观上概括,内容要在目的上协调”的角度出发,告诉他们在对字体创意过程中,对细节的处理要让人看了“马上就能明白”,这一横可以代表草或者山(因为创意设计是有辩证法的,看我们从哪个角度入手而已)。然后,请学生对“三原色的艺”字接着思考:“它的三个笔画代表了什么东西?”这就把学生的多向思维通过“多元表露——统一基点——多样发散”的规律,在理性的层次上收拢后进行协调和再次展开。
在接下去的教学中,我沿用“旦”字的“日”字头象形意义,并且从笔触的方形与所用色彩的蓝色来铺展教学知识点。在先问、讨论、发言,再引导的过程中,学生回答的思路多种多样。他们把“月亮、太阳、树、舞蹈的人、弯曲的河流、一根绳子”甚至把“奥运会的跑步运动员”都纳入思维范围。这样的回答,实际上就在头脑中建构起对本课知识点的链接了,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超越了教师的引导层面,具有更为积极的发散和准创意的作用了。我趁热打铁,对“舞蹈的人”和“月亮、太阳、弯曲的河流”以及“奥运会的跑步运动员”这3种具有代表性的回答进行表扬,提示出“属于大自然形象”和“属于人类活动”的“艺术”创意及其内涵。在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对图像的审美与生活的链接后,我布置了用“爽”字创意的任务。并在第二课时中,请学生把自己的姓名进行创意变体。在最后的课中,我请学生把自己的班级名称如“三(1)班”进行创意。从收上来的习作看,学生们对“爽”字的理解,实际上已经是进入对内涵和审美效果相结合的层面上,所反映的事物从人类生活到自然到宇宙现象的都有。有的学生把“爽”上面的“大”变成人,下面画上四个晾衣架,也有的画上四朵云(有的在下雨),另外还有人则画成四个电风扇。在随后创意地写自己 “姓名” 的习作来看,由于我在教学环节中,加入了继续欣赏和讨论范例的环节,提出“可以用保留半个偏旁、加工半个偏旁”的方法,因此效果也比较理想。在处理“班级名称”的时候,我与学生共同反思知识点和习作存在的情况,引导学生关注绘画内容的统一性和协调性,所以效果都不错。通观这些习作,出现一个规律:学生在对本教材的系列学习过程中,是逐步建立起对知识的认知、理解、接受,从而逐步建构或完善自己的思维习惯和知识点的连接,最后进行自主表现的。
通过教学,我体会到:知识的展开都是在一定的层面上,而每个学生的知识层面上都有一个因人而异的基点存在。教师必须在所教学的知识点与那些基点之间,引导出一些可以逐步深入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梳理并拓展学生的思路,才可能得以更好地进入教学过程、展开教学。使学生能自主地发现其中的关系,达到使学生多元化地创意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