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美术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增长知识和能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美术课堂的巧妙构思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达到体验中求知的目的。现就个人教学实践,谈谈具体做法。
创设悬念情境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调味剂”。教师不但要提出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在每节课开始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构图》这一课时,我带着两大堆的静物进教室,学生觉得新鲜, “老师今天带这么多东西来干什么?”“画画?” “欣赏?”我摇摇手。学生更奇怪了,一时摸不着头脑。“想知道干什么吗?”“想!”学生个个情绪高涨,这时及时导入新课《构图》。学生恍然大悟。“知道怎么摆好看吗,想不想来摆一摆?”学生又来了兴趣,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活动情境的创设
美术知识技能教学应主要在艺术活动中结合着进行。只要我们把艺术知识技能建立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并尽可能使它在学生所参与的艺术活动中结合着进行,学生的艺术知识技能学习就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件令人轻松愉快、自觉自愿的事情。
如我在教学《校园伙伴》一课时,讲解人物比例,我设置了一个“量量谁的比例大”的小活动。让几个学生站在教室墙前,再请学生用尺子测量比例。然后把测量的结果汇总,大家发现一般身高都在7个头长左右。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大家很快地掌握了知识。
创设交流情境
交流既是学生参与的过程,也是信息传递与共享的过程。在交流合作过程中,既学会了交往的技能,还可以陈述自己在解决不同问题中不同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可以针对某个问题,分组讨论分析,也可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探索研究、汇总信息。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人类可从多个渠道获取信息,如报纸、杂志、上网、图书馆等。我在讲解《美术可以表达主观情感》一课时,我预先把课本内容的4幅画按班分成四大组,每组推选一个组长,由组长负责分工,把任务责任到人,去搜集整理资料:有的查作者生平、有的查流派特点、有的查作品介绍等等。带到课上交流,课堂由课代表主持,教师也参与其中,适时提问,适时表扬激励,整堂课气氛生动活泼,高潮迭起,学生不但品尝到了参与的乐趣,也从同学的交流中获得了比较全面的知识。
创设“成功”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的好好学习愿望。”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情境,让学生在顺境学习中体验欢乐,在逆境学习中体验成功,那么,学习就会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经历,使学生拥有主动参与的丰富情感体验,再次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
例如,我在教学原“苏教版”初二教材《平面构成基本要素》一课中,我以“人人都是一位出色的平面设计师”为前提,要求在原作业上增加一些难度,将分解组合后的构成图形起个名(成为一个标志)。原作业虽然也是一种创造过程,但随意性太大,不能真正意义上起到开发潜能的作用,而给“构成图形起个名”这样的作业方式经过合理的想象与联想,更能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通过基本知识(分解与组合)的探究学习及“环保局”、“实验室”等标志的讨论与分析,学生逐渐摸索出其中的方法,以象形为主。作业完成后,五花八门的标志出现了:灯泡标志、养鸡场标志、装饰公司标志……在整个参与情境中,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不同层次的发展。在体验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学习美术既是一门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体验,没有亲身参与到艺术活动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一种体验的。美术教学重在学生的主动参与,在体验中发现美,在参与中感知美和体验成功,从而获得审美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