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7版:阅读
3  4  
PDF 版
· 场景与图像
· “吐故纳新”之解与“澄怀观道”
· 美育的意义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7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吐故纳新”之解与“澄怀观道”
■寿再生
  “吐故纳新”之解与“澄怀观道”

  ■寿再生

  《林泉高致集》郭思之序言谓郭熙“少从道家之学,吐故纳新,本游方外”。“吐故纳新”语出《庄子》,“吐故”意在把尘世凡俗之气除弃,“纳新”借山林灵秀之气的熏陶,心灵得以超脱,进入更高雅的境界,此为宗炳之“澄怀观道”之解。在山水画的发展史上,隐士逃避喧嚣的社会,转向幽静的山林,寄托、怡情于山水,精神得到满足。郭熙云:“庄子说画史解衣盘礴,此真得画家之法,人须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如所谓‘易直子凉’,油然之心生。则人之哭啼情状,物之尖斜偃侧,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觉见之笔下……”《正义》:“易谓和易;直谓正直;子谓子爱;谅谓诚信。”是故,一切高超的艺术必自其人之精神中流露而出,无半点虚假与做作。

  大颐者云:“古之画人,好养清高旷达之气,为求心境之静远澄澈,精神之自由独立,而弃绝权势利禄之累,啸傲空山野水之间,以全其人格也。”

  唐末五代天下大乱,杀伐频仍,文人士大夫避乱消祸,遁入山林,精神亦与山林相通。王微所说“图画非止艺行”,所谓“泉石膏肓,烟霞痼疾”并非妄语。古人心无杂念地终生潜心于山水的研究,荆浩曰:“嗜欲者,生之贼也,终始所学,勿为进退。”一为发自真性情,二为发自山水的静养,其作一任精神之流露,呈现山林的真情。

  荆浩业儒,博通经史,善属诗文,博雅好古。唐末天下大乱之际,隐居于太行山之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常耕而食之,观看古松、怪石、祥烟……摒弃功名富贵之杂欲。“黄岳之峰峦,掀天拔地,恢宏奇变,使观者惊心动魄,不寒而栗,雁山之飞瀑,如白虹之泻天河,一落千丈,使观者目眩耳聋,不可向迩,诚所谓泄天地造地之秘者欤”。

  李成自幼博涉经史,“至成志尚冲寂,高谢荣进。”“其于山林泉石……盖其生而好也。积好在心,久则化之凝念不解,殆与物忘。则磊落奇特,蟠于胸中,不得遁藏也。”北宋王诜论道:“李成墨润而笔精,烟岚轻动,如对面千里,秀气可掬,范宽如面前真列峰峦浑厚,气壮雄逸,笔力老健,‘一文’‘一武’之作并非胸无丘壑之凡俗所能至也。”此谓客观大自然山水与画家主观情趣交织交融的成功之作。

  何绍基《跋画》云:“画至苦瓜和尚,奇变狡狯,无所不有矣。其最得意处,则黄山之松也。万山青破中,著古怪衲子,如吸云光,饮涛绿者,盖苦瓜自写照耳。”《山水清音图》所绘之地是林木深翳的皖南崇山峻岭,或松竹,或怪柏幽兰,或山涧野卉,丰茂的花木与湿润的气候富有地域特色。其诗云:“秋老树叶脱,林深人自闲。欲避喧嚣地,且来岩上居。”石涛常居山中,过着清寂的生活,朝夕看山,融之于画,久而达到笔参造化,墨法通神,以现天地氤氲之气。

  古人曰:“山水之为物,禀造化之秀,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随形改步,有无穷之趣;自非胸中丘壑,汪洋如万顷波者,未易摹写。”知之思之不谓虚言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阅读 00037 “吐故纳新”之解与“澄怀观道” ■寿再生 2007-7-7 美术报000372007-07-0700014;美术报000372007-07-07000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