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视点
3  4  
PDF 版
· 当代艺术家
不应该做“地主”
· 水岸重生的
上海莫干山路50号
· 寻找共赢的生存状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8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水岸重生的
上海莫干山路50号

■本报记者 王凯 特约通讯员 吴蔚
  这几年,上海大大小小的画廊和艺术空间数量倍增,艺术圈地运动如火如荼,艺术市场的高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其中。

  与北京板块式发展、规模化覆盖的艺术群落相比,上海的艺术地图还正在玩“连连看”的游戏。过去的五年间,一些初成规模的艺术区域经历了生死起伏、胜败聚散的一幕——浦东的画家村因房产纠纷寿终正寝,苏州河畔由台湾建筑师登琨艳带动的艺术家仓库遭遇拆迁危机,八号桥、杨树浦等新兴的创意产业园区急待发声。从2004年初,一些创立或转型的公立、私人美术馆也开始关注与扶持现当代艺术,以持续性、多元化、时尚性的展览活动吸引艺术界与公众眼球,逐渐成为上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尽管打着各种艺术区、创意区旗号的场地众多,但多半雷大雨小、不温不火,能与当代艺术发生关联的更是屈指可数。这些区域要么成为商业建筑、广告、设计公司的聚集地,要么就沦为行画店、工艺品店铺林立的嘈杂市场。论及上海的艺术区,若以当代艺术、文化符号、时尚地标、历史文脉作为关键词搜索,尚且只有莫干山路50号一家。

  莫干山路50号集结着从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风情各异的厂房,背临繁忙百年的苏州河,右依西苏州河路的艺术工作室群。这块园区原是上海春明毛纺织厂,1999年资产重组,厂房4万余平方米调整出租。莫干山路50号的最初形成主要得益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2002年,西苏州河1131号和1133号仓库拆迁,那里的艺术家们和香格纳等画廊的老板就近搬入莫干山路50号;另一方面,也是在2002年,淮海西路720号的艺术仓库因市政拆迁而消失,这批艺术家也于2003年2月相继进驻莫干山路50号。此外,2004年上海双年展期间,以艺术中心和画廊发起的一系列外围展也给莫干山路50号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至此,莫干山路50号初具规模,再加上海内外媒体争相报道,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支持与加入到这里。

  薛松是最早在莫干山路50号建立工作室的艺术家。最初将工作室搬到这里的原因是因为这里不仅离家近,而且租金便宜。莫干山路50号“能有这么大的发展”是最令薛松意想不到的。同是莫干山路50号的元老,丁乙的入住是因为薛松的关系,最后两人“同流合污”了。后来,周铁海、徐震等人也都先后在这里落脚。

  除了几位艺术家外,莫干山路还有几个当代艺术圈里的老牌画廊。1999年,8号楼里迎来了瑞士籍经营者Lorenz Hebling的香格纳画廊。因为老板是外国人,在最早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香格纳凭借境外关系多次参与一些大型国际美术展览,包括巴赛尔艺术博览会以及巴黎FIAC艺术博览会等。目前,香格纳画廊与中国最著名的三十多位艺术家共同合作展出,支持和促进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香格纳画廊边上的7号楼里,是比翼艺术中心。它的经营者是意大利籍的策展人Davide Quadrio。比翼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为挖掘边缘的、前卫的艺术想法和理念提供一个合适的舞台。它同香格纳画廊有点像,就是同境外的合作从未间断过。除了上述两家外,4号楼的美术景和9号楼的ARTSEA也是有名的当代艺术经营者。

  莫干山路50号也并非只是画廊和艺术中心。后来陈旭东的“德默营造”建筑设计事务所和“赵国文建筑工作室” 又陆陆续续到了这里。而平面设计师吉吉到了莫干山路后,可能是因为与艺术家混久了的关系,开始频频涉及当代艺术领域,其设计师的身份也变的越来越模糊。

  现在整个园区内有包括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以色列、加拿大、挪威在内的11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来自国内十多个省市的80余位艺术家以及画廊、平面设计、建筑师事务所、影视制作、环境艺术设计等。来莫干山路50号的艺术品购买者,有80%是外国人和外籍华人。据莫干山路50号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吸引更多的外来艺术机构对增强整个创意园的实力是有益的。创意园方面也希望有更多外国的画廊入住,为整个空间注入新鲜活力,打造有上海特色的艺术聚集地运行模式。

  莫干山路50号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不断地有画廊、设计公司、艺术机构和艺术家迁入,形成了目前上海最具规模和有着艺术质量的当代艺术社区,但园区也面临饱和的危机。针对这样的情况,物色新的环境、调整园内空间是莫干山路50号接下来的发展重心。

  艺术的魅力也好,市场的蛊惑也罢,人们对艺术区域的信心和热情似乎前所未见。而纵观上海的艺术地景生态,星星之火还未燎原,艺术群落发展的空间潜力仍然需要挖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视点 00002 水岸重生的
上海莫干山路50号
■本报记者 王凯 特约通讯员 吴蔚 2007-8-25 48256DEA008181F54825733F001CA5D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