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阅读
3  4  
PDF 版
· 地 毯
· 呼吸艺术经典
· 先器识而后文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9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地 毯
——传承千年的不老容颜

■周 岚
  中国是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手工艺品有独特的东方艺术魅力。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瑰宝之一——地毯,和其他手工艺品一样,透射着中国五千年来的深厚文化底蕴。在这个越来越注重装饰的年代,地毯在家居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已经成为一种品位和身份的象征。它延伸至家中的每一个角落,温馨而柔软,随意而自然。客厅沙发前,玄关进门处,卧室床旁,落地窗畔,留白墙面……都成为地毯的栖息地。我们开始依赖它,不论是在寒冬,还是在盛夏。“背靠着背坐在地毯上……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地毯总是给人浪漫舒适的感觉。坐在地毯上接过家人递过来的一杯热茶,让疲于奔波的你暖暖身、暖暖心,体会一种叫做幸福的感觉。一直以来,地毯都是现代家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成为家居设计的点睛之笔,然而,对于地毯你又了解多少呢?

  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书系中的杨光宇新著《中国传统地毯》为我们揭开了地毯这个在中国存在千年以上的古老手工艺品的神秘面纱。早在1800多年以前的西汉时代,随着佛教的传入,西藏人民用牛、羊毛制成拜佛垫,后来就制作毯子使用,从而形成了我国萌芽状态的地毯业。唐宋时代,其制作方法逐渐传到内地,编织技术也逐步改进提高。清朝康熙年间,宫廷里使用了地毯。清乾隆年间又逐渐发展,但是由于当时地毯仅供朝廷皇亲、官僚贵族受用,且全部是手工加工,生产发展还是很缓慢。直到21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绝大部分地毯都用于出口,大多数人觉得地毯离自己太远了。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地毯,这一古老的艺术品才被人们逐渐熟悉起来。现如今许多家庭都以拥有华丽的地毯作为高档品位的象征。

  地毯作为一种地面铺设物,它不仅具有极佳的美学观赏效果,同时又兼有保暖、消音和舒适的实用价值。但遗憾的是,相关的地毯专业著作却相当少见,在网络和书籍资料中至今尚无这方面专著。杨光宇先生的新著《中国传统地毯》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全书虽然只有区区五印张,但以翔实的史料和图片清晰地阐述了中国传统地毯的昨天和今天,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中国传统地毯历史变迁的壮美画卷。相信读过该书的你会被书中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地毯纹样深深吸引。这一幅幅美丽的图案反映了勤劳的炎黄子孙们在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本书作者杨光宇先生是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代美术馆负责人,是一位出色的书画家,长期从事工艺美术创作、教学与理论研究。记得一位哲人说过“画家读书,不易,读书后著文,更不易”,杨光宇先生就是这么一位勤奋、多才的学者型画家。在他的眼中,地毯都是有生命力的,它们的图案、色彩都在讲述着古典文化、讲述着历史。“踩丝茸茸香佛佛,线软花虚不胜物,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这些中国唐代的诗句营造了地毯所能赋予的生气盎然的心境,同时也是对艺术创造的赞美。从2000多年前的中国两汉时期到古埃及和波斯的鼎盛,从罗马帝国到法国拿破仑时期,手工编织出的地毯始终充满活力,折射着历史的辉煌,调蕴着艺术的美和人类的理想。它蕴含着一幅图画,一支舞蹈,一种韵律,一首诗词,或许是一首乐曲,一个雕塑,或仅仅是一种思想和形态。而正是这样一双手,用创意和羊毛将这种编织的艺术演绎成“线软花虚”的盎然心境并创造真实的完美。

  中国地毯严谨、高雅的气质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历史价值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展示,我们也盼望着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地毯文化可以得到更好地推广普及,让中国的传统地毯更好地装点人们的家居生活。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阅读 00012 地 毯 ■周 岚 2007-9-8 48256DEA008181F54825734C000B605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