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门修炼着生命形象的传统艺术形式,作为在校的广大中学生应担起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把书法艺术传承下去。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影响学习书法进步的因素很多,如兴趣、恒心、方法、环境等,但最主要的是心理的问题。
一、畏惧心理
这是一些有上进心但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的心理,他们自小很少接触过毛笔,以为自己无基础,无天赋,缺乏信心。他们在学校接受了一定教育,对传统的书法和美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希望自己也能把字写得漂亮一点。特别是在电视节目或书法笔会上看到一些书法家现场挥毫的样子,心里痒痒的,跃跃欲试。但当自己拿起笔来却手忙脚乱,无从下手,只对纸张涂上几笔,丢笔就走,不敢久留,生怕“献丑”,这是一种怯场的表现。
二、急躁心理
这在中学生中存在较普遍现象,特别是性格外向好动的学生。他们活泼聪明,领悟力强,但心急躁,对“摹”和“临”帖缺乏耐心,常埋怨进步太慢。在这个青春好动时节,他们很难静下心来练习,兴趣来时,坐下来对帖写上几个,但很快就想着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当有人相邀到哪里去玩时,便把笔一摔,把纸揉成一团,顺势往窗外一扔,人也跟着走了出去;或今天下定决心写了几张字,便心满意足地把笔洗干净,把字帖收好,等到某一天又下决心拿出来再写。“三日捕鱼,四日晒网”,真是“常立志而不立恒志”。
三、功利心理
这存在于那些取得一点成绩的中学生,是一种骄傲浮躁的功利心理。他们的书法水平相对其他同学高些,曾发表了几幅或大或小的作品,参加比赛也曾获得了几个或大或小的奖项,便在别人的赞许声中飘飘然,认为自己也可以“家”了。心里一旦有这种“成就感”,在没有很好引导的情况下,经不住这“名利”的诱惑,便热衷于参加各种各样的展览、比赛、投稿,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这些形形式式上,忘记了真正的基础,失去了发展的后劲,也很难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
四、迷惘心理
这是一种相对高层次的心理障碍,只有在相当水平的人身上才表现出来。中学生是人生中最浪漫的年龄阶段,他们富有想象力,既有幻想又有理想,开始思考人生和意义,对身边的事物和自己所做的事也有了自己的看法,思考和怀疑进入了他们的生活。对于书法艺术,有二种观念矛盾冲击着:一是基于认识理解和欣赏陶醉,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却发现自己的成绩微小,艺术的殿堂是多么高大,自己是多么渺小,不敢高攀;二是基于社会现实的影响,在这个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现实的种种不公正现象冲击着他们年轻的理想信念,面对现实生活中碰到的不愉快的事,“实用”或“有用无用”的观念侵扰着他们。
面对以上所述的心理问题,该如何解决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