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科的校本课程开发是美术教师的主要课题,也是一个教师能力的具体体现。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应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寻求可作为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乡土资源,让美术校本课程在本土化中凸显个性,在学科化中张扬个性。
1、大美术教育观: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因此,我们的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从小美术教学(美术自身系统教学)走向大美术教学(社会大系统的美术教学),树立大美术教育观,既重视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学习和训练,还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扩大和加深学生对美术的体验、对社会的体验、对人类社会及文化的体验,从而使美术课程真正成为具有广泛教育价值的课程。
2、学生发展观:“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教材的编写,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健全学生人格,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开放教学观:改变以往“教师——学生”的单向交流方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主张教师与学生积极交流互动,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积极质疑、调查、探究;注重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同时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4、综合课程观:从教育的角度认识美术课程,淡化学科中心,关注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组织校本教材内容,把美术校本课程视为师生之间开放的、对话的平台,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以及现实社会的密切联系,实现课程开发的社会化、实用化、个性化和多样化。
综合课程观念主要体现于以下四个方面:(1)美术学科各学习领域的综合。(2)多项教学目标同步达成。我们在美术课堂中,既有美育的任务,又会有智育、德育、劳动等任务;既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既要训练技能技法,又要学习美术文化、提高语言表达、精工细作、创造想象等能力。不将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区分开来,不只单一寻求美育效应,而是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始终注意多项目标的同步达成,使对学生的教育教程形成合力,共同提高学生素质。(3)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综合。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各学科对学生的教育是相互联系渗透的整体。学科之分只是表面的、暂时的,而最终在学生头脑中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互相联系的知识结构。要求教师自觉将本学科教学内容与相关学科的相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如科学内容),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完成提高学生素质的任务。(4)课堂教学整体优化。在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在恰当处理教学内容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结构的整体优化。一方面结合学科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灵活地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活动法、演示法、谈话法、讲解法、练习法等等,并把这些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从儿童的认知结构入手,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把美术学科的知识结构同儿童的认知结构统一起来,探究一节课的主要环节和各教学环节合理的组合方式,形成综合探究活动的特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