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0版:评论
3  4  
PDF 版
· 平凹的“流毒”
必须肃清
· 赵之琛篆刻
· 纪念亭旁起义80周年浙江省书法比赛征稿通知
· 思深意远的反思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4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思深意远的反思
读刘宗超《中国书法现代创变理路之反思》
  质心文思,骎乎轨辙,言有枢机,学无雕饰,是刘宗超书学理论的一贯风格。近年来,他以敏锐的理论触角,洞深烛幽的思辨能力,在书学理论领域如鱼得水,硕果累累。作为“中国美术学博士文丛”之一的《中国书法现代创变理路之反思》,是刘宗超博士继《中国书法现代史》、《汉代造型艺术及其精神》等著述之后的又一部新作。他从宏观的视野着眼,从具体的个案入手,对当代书法在各种思潮下的创变实践条分缕析,作出了思深意远的理论概括与判断。

  “‘所有的历史应该是问题情境的历史。’(波普尔)艺术的历史和艺术家的创变活动都是由具体的环境决定的……”这一视角是刘宗超分析、反思中国书法现代创变理路的切入点。“书法的现代生存状态与发展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所决定的,也就是说,书法的现代进程从属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总体进程。”这一学术命题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理论轴线。作者认为:“书法艺术成为当代艺术的身份还的确有些模糊,它实际上还没有取得和其他现代造型艺术相等的艺术地位。”这种忧患意识带有明显的精英文化情结,这种由书法在目前社会转型中尴尬处境所引发的思考,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一个时期以来,在书法创变艰难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值得关注的事件?书中通过“艺术观念之变”、 “文化氛围之变”、“传播方式之变”、“碑学帖学之争”等四条主要线索,清理了中国书法现代创变中所面临的困惑与挑战并剖析了各自的得失成败。虽然到目前为止,当代书坛创新的探索还缺乏令人鼓舞的成功经验,但作者还是满怀期望、热情讴歌当代书坛繁盛的局面和当代书家艺术创作的执著并充满信心地说:“没有哪个时代会有如此强烈的创变压力与创变热情,没有哪一个时代会有如此繁盛的创变局面。”“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个创变的时代……”怎样才能走向创变的成功之路?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创变精神?在总结了近现代书法史上一些典型之后,作者并没有专门就以上问题作出回答,若是稍加留意,我们还是可以窥见作者的心意所在,如书中多次出现“正大气象”这个关键词,即可见其审美立场,而“‘重读经典’是书法艺术向纵深发展的理性行为,”“回归经典,重温经典,才是书法现代创变的可行途径。”则可以看作是作者在对书法创变理路反思后作出的慎重判断,是对自己立论的缜密论证后所作出的倾向性结论。

  书中涉及了当代书坛一些敏感话题,皆不乏真知灼见,如对“新帖学”提出的批评曰:“我们在学术研究上习惯于走极端,‘新帖学’的理论有失偏激,认为‘刻帖帖学史,实在是一部被严重曲解、误解了的线条史’的观点,本身就是对千年帖学史的误读。”这对“新帖学”说一出现就流露出来的空疏、夸诞倾向,无疑是一声棒喝!书中有些观点仍是当今书坛争论的话题,如“秦汉简牍帛书”、“就是民间书法的资源”这种判断尚可商榷,因为秦汉以前的文字作为统治阶级垄断的话语权,还掌握在贵族手中,那些文字遗存虽然没有署名,实则都是贵族官方的日常应用形态,几乎与“民间”无关。

  当代书法理论正在向专业化和学术化的深广层面发展,良好的学术环境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宽松和谐的氛围。春圃喜看百花艳,长空不碍白云飞,更多更好的理论研究成果必将为书家的创作实践与创变探索提供有益的思绪营养与精神动力。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评论 00030 思深意远的反思 2008-4-26 48256DEA008181F54825740A0027C6D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