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1版:评论
3  4  
PDF 版
· 吴颂义草书初论
· 当下书坛的
沉疴怪疾
· 打捞书法史碎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4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打捞书法史碎片
民国书法家吴颂义研讨会侧记
  清末民初是书法发展史上一个星光灿烂的时代,一位位书法大家的名字,留在了书法史星空,也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但是也不容否认,许多具有相当实力的书法家,因为种种原因被历史的尘烟悄然湮没了。他们中的许多人,书法造诣很高,但在生前都汲汲无名,直到几十年之后,人们偶然发现他们的作品,眼睛不由得为之一亮。民国书法家吴颂义就属于这一类型。

  4月19日,二十几位书法家、书法评论家、作家和专业媒体记者聚集在清华大学,围绕吴颂义现象,就书法家的书法水平与成名传世之间的关系问题,就如何打捞书法史碎片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吴颂义出身于江阴官宦世家,在短暂的一生中,不务世事,潜心书艺,尤其倾心于对章草的研究。在抗战的烽烟中他英年早逝,临终托付给儿子一大箱自己的书法精品;儿子带着父亲的书法辗转各地,在重庆的大轰炸中被日寇的炮火损毁了不少,他在临终前,又将战火中残存的书法托付给自己的儿子吴正。当上海旅港作家、诗人吴正到了花甲之龄的时候,越来越感到自己肩头分量的沉重,他感到自己有责任让祖父的书法艺术“重见天日”,让社会上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从而告慰父亲、祖父在天之灵。

  参加研讨会的书法家、书法评论家、作家、诗人有: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郑晓华、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杨匡满、吉林省文联原副主席鄂华、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澳州分会会长何孔周、《美术观察》副主编李一、《中国书法》编辑吕书庆、《书法报》记者李金豹、《书法导报》副总编杜大伟、《中国书画》编辑张树、《美术报》编辑斯舜威、北京华夏翰林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黄君、中国美术家协会培训中心主任丁雪峰、北京华宝楼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张建业、原光明日报出版社社长李树喜以及吴颂义哲嗣吴正。大家一致认为,这一行为不仅仅是完成家族文化传承之举,更具有一种社会文化学的意义,是国家进入盛世后,对战乱颠荡年月的一种回顾审视,一种文化的弥补和修复。书法家们对吴颂义的章草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章草既古朴沉稳,又飘逸灵动,融合了楷行的笔意和今草的韵味,不失为研究民国书法的标本。作家们则就家族文化传承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双重意义,高度评价了这次学术活动的意义。

  这次活动由北京华宝楼文化艺术中心承办,作家、书法家、文化学者张瑞田担任策展人和学术主持。

  (本报记者 斯文)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评论 00031 打捞书法史碎片 2008-4-26 48256DEA008181F548257434000B30FC[]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