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7版:副刊
3  4  
PDF 版
· 江南的雪
· 意在黑白之间
· 编辑的“记性”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5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意在黑白之间
——关于木刻作品《鲁迅像》的记忆
肖尧
  一

  1961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80周年,约请当时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的赵延年先生创作了一幅单幅木刻作品─《鲁迅像》。赵先生对画面作了这样的处理:沉重的黑色背景中,道道横线显露出肃杀的时代氛围;鲁迅昂然的头颅在呈十字状的围巾支撑下,连同他顶上不屈的头发,同背景形成了强烈的冲突。虽然只有黑白两色,却已让人看到了一个直面人生的鲁迅。简简单单的黑和白,完成了赵先生对一位伟人发自内心的默唱。《鲁迅像》一问世,即受到人们的广泛好评,即使到了4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我国版画史家李允经先生曾做过这样的评论:“我以为赵作《鲁迅像》,是至今为止大约近千幅《鲁迅像》中最为优秀的作品,简直无人可以比肩。”那年,赵先生37岁。

  黑与白,与缤纷的五彩相比,似乎显得那么的单调。然而,对赵延年先生这位我国的著名版画艺术家来说,这色彩世界里不能调和的两极之间单纯而强烈的搏杀,是他一生的艺术追求。他说过:“黑白是多种色彩的提炼与概括。黑白木刻中如何运用黑与白这两个对比色是很要琢磨的。黑白处理,既要合画的内涵,同时也要掌握分寸,必需使之既符合内涵的需要,又符合一般的客观规律,且具有美感。”这些富含哲理的“黑白论”,在赵先生的代表作《鲁迅像》中,被他手握的刻刀诠释得淋漓尽致。

  二

  初看这幅作品的人们,大多对画中鲁迅额头皱纹的处理手法不会太在意;可熟悉木刻创作技法的人却很惊奇:皱纹竟然是灰色的。

  那么,这里的灰色有什么可惊奇呢?

  千百年来,黑白木刻都只有黑白两色,这是由其技术手段所决定的。即使想在其画面中要一点与黑白相近的灰色,必须通过套色或填彩手法才能得到。可是赵先生这幅作品中的灰色既不是套色,也不是填彩,分明是印出来的。可怎么能印出来呢?

  其实,与其说这些灰色是“印”出来的,不如说是“刻”出来的。

  当时,赵先生正处于他以大平刀刻作见长的独特风格初创期。大平刀是一把较难驾驭的刻刀,多数刻作者只是在铲刻木板上的大块空白时才用到它。可赵先生却偏偏喜爱使用大平刀。他认为,大平刀爽直、利落、凶悍,具有爆发力。因此,在刻作这幅作品时,根据主题的引导,他能用大刀则坚决不用小刀,奋力地用大平刀刻、铲、切、挑,任木板被刻刀撕裂后发出“嚓嚓”声,形成事先不可设计的板上即兴效果。当刻到鲁迅先生的额头部分时,赵先生手中的大平刀向前有力地稳稳推进,由浅入深,渐渐形成了一个微妙的斜面。赵先生当时心中一动:能不能利用这一斜面,在画面中染上一些灰色呢?如果能,岂不更加丰富了画面的黑白效果,更加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心诉?沉浸在创作激情中的赵先生琢磨起来。进入作品的调整阶段后,赵先生反复思考,略微加强了斜面的处理,将油墨滚子轻轻滚过斜面,试着印了几张,有了些灰色效果,但不够明显。他灵机一动,用手指将这里的油墨轻轻地抹擦了一下,再印出来,真就有了自己想要的灰色。接着,他又对鲁迅胸前的衣褶部分作了同样的处理。这就是人们当时看到的黑白木刻作品《鲁迅像》。

  后来,赵先生这一创新的刻作手法被我国现代木刻前辈李桦先生称为“晕刻法”;黑白木刻中出现灰色,也成为赵先生对现代木刻创作的一大贡献。在赵先生眼中,灰色应该是随着创作主题和画面需要不断地变化着的。有时候,它是肮脏的白,有时候,它是懦弱的黑;有时候,仿佛是白在走向成熟,也有时候,分明是黑在奔向光明。它们是黑白之间互动着的某种过程。从这一点上讲,赵先生在他神往的二维空间中创造出的灰色带有了哲学意义。他用灰色的原则是:宁可少,不可多。因为,黑和白才是赵先生艺术叙述语言中肯定的主角。

  三

  自《鲁迅像》问世以来,这幅画同赵先生一起经历了40多年的风风雨雨。“文革”期间,这幅画的原版被红卫兵抄走;一个偶然的机会,被打成牛鬼蛇神的赵先生又亲手捡回了已裂成两半的原版。

  随着赵先生的年龄增长、阅历加深和艺术感悟,他更加看重自己画面效果的整体感觉,意在突出人物形象,强化作品主题。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赵先生在拓印这幅画时,开始将鲁迅额头的灰色处理得越来越淡了。每次拓印,他都将滚在这里的油墨抹擦去大部分,直至后来全部擦去。有人说这样干净了,好;有人说这样可惜了,不好。作为作者,尽管难舍当年创作时的探索,但赵先生更相信自己现时的感觉。画家要说的话总是在自己的画中。2004年2月的一天,已80岁高龄的赵延年先生重新拿起大平刀,用已难比自己当年的手劲,将这幅画中的鲁迅额头部分铲得一干二净。他试印了几张,觉得很满意:鲁迅先生的面部处理愈发精练,形象更加突出。老人很看重这次修版,特意用小三棱刀在原版的侧壁刻下了修改日期。从没有灰色,到创出灰色,又到去掉灰色,赵先生这一“无-有-无”的艺术实践过程,其实是艺术创作规律所致。许多画家到晚年都会对自己以往的艺术实践再做突破,或衰年变法,或返朴归真。

  2006年3月,这块珍贵的木刻原版连同其他500余件作品一起,由赵先生亲自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当北京的同志来接收时,赵先生手捧这块普通而又不平凡的木板,郑重地照相留念。

  现在,它静静地躺在中国美术馆地下室的馆藏作品库中。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副刊 00037 意在黑白之间 肖尧 2008-5-10 48256DEA008181F548257441000B8707[A1-刘一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