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沉迷于水与墨的交融,沉迷于勾、染、点、皴的快意中,无意顾及陕北以外的动向,偶尔到朋友处见到《美术报》,他们极力推荐我订阅,并且告诉我无论算经济账还是数量账都划算。咱是个懒人,戏说你订报我读报岂不更好,反正朋友们经常聚在一块谈色论印。一俟在朋友处沙龙开始热闹,我便寻个安静的地方,去翻看那装订整齐每期不缺的《美术报》。
我是在由《美术报》发起的“爱与责任·全国书画家支援革命老区教育事业”的大型活动中开始与《美术报》直接交往的。电话真是个好信息工具,千里之外西子湖畔的谢海与我通过电话进行了初步商量,不久,谢海受《美术报》社重托来延安实地考察,我去杭州洽谈,一来二往就达成共识。2006年10月,陕北大地秋光灿烂,圣地宝塔笼罩在一片祥光之中,由《美术报》负责人带队,一批全国很具影响力的画家来到了革命老区延安。作为承办方的我,努力为活动做好一切协调工作,正如中国美协副主席、西安美院院长杨晓阳先生动情所说:这次捐赠不仅是几十万元的问题,而是代表了全国画家热心支持革命老区教育事业的共同心愿。
在捐赠活动中,《美术报》还先后组织举办了笔会、采风、瞻仰革命旧居、看望慰问老红军、老八路、全国画家代表和贫困学生结对子等活动。整个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爱心为主题,洋溢在每一位在场的人的心上和脸上。我后来经常和在这次活动认识的书画界的朋友们联系,常常想到,由《美术报》为全国的画家搭起的是一座座连心桥。
由画家爱美的心境,到崇真的风骨,到向善的行为,经《美术报》牵线而化为具象而及时的捐赠,一系列事情办下来只花了不多的时间。这都使来自杭州来自西湖的《美术报》增添了无尽的魅力,这种魅力与《美术报》社朋友们的办事效率有极大的关系。后来我每次去杭州总要到《美术报》社去,和朋友们静心聊一会儿,他们总是把那种敬业与仁爱的信息传递给对方,使人觉得这些报人首先是朋友,是勤奋做善事的、值得信赖的朋友。在我来说,关注、支持《美术报》的工作是一种惬意的活动。
后来,我在各种美术活动中,大力推荐陕北地区的朋友们订阅《美术报》,现在很多朋友谈起《美术报》的各种信息都会津津乐道。尤其在《美术报》捐赠修建的甘泉下寺湾初级中学学生餐饮楼,被学校命名为思源楼,意在鼓励革命老区的同学们饮水思源、勤奋学习。在思源楼前,专门建成一座报栏,《美术报》每期在该栏中展示,成为学生们一个重要的文化学习平台之一。
我想,《美术报》的魅力,是由一群高素质、讲效率的文化精英充沛的工作精神所形成的。
2008年5月21日于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