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还没有一个画家能像齐白石那样让这么多人所喜爱。不论是专业艺术工作者,还是普通的绘画爱好者,只要提起齐白石,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像谈起一个老朋友那样评论几句。这在中外绘画史上也是罕见的。
在白石老人去世近半个世纪后,重读白石老人的作品,仍然给我们很多新的启示。首先,齐白石从早年师法古人到“衰年变法”,他的艺术之路是在传统脉络中完成的,其“自成家法”是有源流可追寻的。仔细研究齐白石的前期作品和最后风格的形成,从题材到技法,都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和前一辈大师之间的传承关系。与白石老人相比,我们有些画家对传统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是值得反思的。无论什么时代,优秀的民族传统都是艺术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如果我们连自己的传统都没有认识清楚,所谓的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中国画不是靠观念和热情冲动来创作的,而是经过不断地修炼、长时间的文化积淀和外师造化慢慢“养”出来的。白石老人一生生活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荣辱不惊,远离虚名,“不教一日闲过”,因此才练就了天才的绘画能力,成为超越时代的艺术大师。一个中国画家画的是修养,格调的高下,要看笔墨功夫和笔墨背后表现出来的精神品格,两个方面都需要画家倾尽毕生的心血来修炼。所以,一个画家只有用平常心对待艺术,才能在创作中得到最大的满足,从而使自己的艺术走得更远。
把生活中的自然形态,转化为具有中国绘画精神的艺术形象,用传统的水墨语言表现现实生活,这是中国水墨画最大的难点,也是中国画发展中最重要的课题,在这方面,白石老人为我们做出了楷模。在白石老人的笔下,“世间无物非诗画之料”,他把生活中一些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画出来,让平常的事物凸显艺术的魅力。他提出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仅是他个人风格的自解,更是关于写意造型最精妙的理论概括,他用自己的艺术实践证明了水墨画在表现现实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齐白石不愧是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大师。
当我们把齐白石作为个案去研究时,还有两点是需要特别提及的,一是同时代画家之间的交流和影响,对一个艺术家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齐白石晚年迁居北京后,与陈师曾结为知交。白石老人在自述中说:“师曾劝我自出新意,变通办法,我听了他的话,自创红花墨叶一派。”可见陈师曾对齐白石晚年的绘画有极大影响。今天的画家为什么不能敞开心扉与同时代的画家交流呢?说到底还是对待艺术的心态出了问题。二是白石老人完全是通过自学成就一代艺术大师的,这说明,一个真正热爱中国画艺术的人,只要按照艺术规律长期不懈地努力,最终是可以取得成功的。同时,白石老人的成功之路,也为我们按照西学体制建立起来的学院制美术教育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目前的中国画教学,是否符合中国画的艺术规律,这是值得研究的。
作为画家,我一向认为,大师们的经验比任何时尚的新潮观念更值得借鉴,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人对新观念的热情,显然超过了实实在在的案头功夫。在这样一种风气之下,让我们的画家坐下来去认真研究那些艺术大师们的经典作品,并透过他们创造的样式探寻其内在的艺术规律,是很困难的,甚至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这种浮躁的风气,使当代中国画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已显露出深刻的危机———大量贴着中国画标签的作品,其实已经丧失了中国的文化精神,缺少基本的笔墨内涵和艺术法度。因此,抱着虔诚的心态向大师学习,重新认识中国画的艺术规律,是当代画家必须补足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