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4版:副刊
3  4  
PDF 版
· 书海拾遗
· 陈我鸿《台风》
· 有缘和无缘之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7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陈我鸿《台风》
  中国的墨、水、宣纸(单宣、生宣)若在绘画的意义上予以表达,最充分的是什么,是雨景,OK,你答对了。这个答案,可以在中国古代好多画家的作品和理论里找到依据。可以想象,黑色的墨和着无色的水,在白色的宣纸上晕、滲、沉、浮,湿漉漉的景物或梦或幻,似乎将观画的人,带入一种能将知觉和感觉都能够浸透的世界。那么,什么样的雨景最震撼人的心灵,有风,甚至是台风,假如那地点又发生在海岸,而这海岸又有险峻岩石和暗礁,且偏偏又有几尾老木桅船急于寻觅一处可以泊系的所在,天在这时把乌云压的很低很低,连那群海鸟也不禁为老木桅船发出惊骇的叫鸣,这叫鸣声撕裂被墨与水浸透的纸,跃出纸面。这大概是在《台风》里所读到的,要写下来的感受吧。

  上世纪70年代初,有一部国产黑白科教片《台风》,主要讲述台风的形成、危害、防御。大多数中国人是由于这部片子,才对台风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

  陈我鸿(1939-1992)祖籍浙江嵊县,出生于奉化亭下,1956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附中,1959年由于成绩优异,附中未毕业就被选拔进人中央美院华东分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在顾坤伯、陆俨少先生指导下从事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和研究。陈我鸿生性爱读书,古今中外典籍无不涉猎,大学期间在陆维钊、诸乐山先生指导下攻读子、经、史、杂、马恩列斯全集、天演论等,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都有相当程度的研究。陈我鸿读了这许多书后,才发觉自己走上绘画这条道路,是一次天大的误会,他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很自负。由于顾坤伯先生病重,山水主课由陆俨少先生承当,陆先生遇上这位喜欢读书的学生也是喜欢的可以,师生情感益笃。陆先生毕生大多数时间用在读书,有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之说。陈我鸿努力追随陆先生读书、画画,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可就在毕业这年,被指派到浙江诸暨枫桥从事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工作组工作。

  就在枫桥,陈我鸿偏偏与一位地主的女儿发生了恋爱。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这是一种绝对不可容忍的政治错误,是一种反动,是阶级斗争的新动向。陈我鸿却觉得一个人的爱与恨是自由意志的体现,为了逃避残酷的现实,陈我鸿和他的恋人,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私奔他乡,开始了他流浪的人生。他们睡在庙宇、路亭、桥洞,过着补锅、修脸盆、拔牙、画像、卖血的真正的流浪生活。1972年浙南山区一个小镇的一份画竹帘的工作,让陈我鸿有了短暂安身机遇。《台风》就是他留给这个山区小镇的记忆。为了画这幅画,他一次又一次地去看《台风》这部科教片,一次又一次地被乌云密布、天昏地黑、风咆海啸的场景所激动,当然还有老木桅船和那发出惊骇叫鸣的海鸟。我们不会明白在陈我鸿的心灵深处,有没有把他流浪人生暂时栖生的这座山区小镇的形形色色,看成是画面中那几尾老木桅船急于寻觅的那处可以泊系的所在,尽管那呼啸的风中也有险峻岩石、激流暗礁。

  陈我鸿认为中国的墨、水在宣纸上冲撞、交融是东方绘画中最精妙绝伦的东西,他还说:“你用水与墨在宣纸上画雨或水,越过千百年还留给人湿漉漉的感觉,那么即使画画的人死了,他的灵魂依然活着。”

  陈我鸿离开人世已有好多年了,而他用水与墨在宣纸上留下的这幅《台风》,却依然把湿漉漉的感觉穿透时间和空间的雨披,浸透了人们的心扉。难道人,真的有灵魂吗?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副刊 00024 陈我鸿《台风》 2008-7-19 美术报000242008-07-1900020;48256DEA008181F54825747B000C99C2[] 2